西嶼外塹大王之神
-
清初,
1685年蔣毓英《臺灣府志》所載澎湖的大王廟有四座:一在
良文港,一在
沙港,一在
通樑澳,一在
八罩嶼。清末,
林豪的《
澎湖廳志》論及澎湖各澳社多有大王廟,神各有其姓。歷經兩百年的發展,澎湖各鄉社的大王廟已經十分普遍,王爺信仰深入民間。尤其,
西嶼外塹大王之神,尤著靈異。凡商船出入,必備牲醴投海中,遙祀之。
-
西嶼外塹即為
外垵,
外垵的大王廟為溫王殿。而
外垵又是明末清初以來,海上針路指標
西嶼頭所在的位置,故而商船、漁船往來四方輻輳,海上航行祈求平安順利,以一副牲禮肅穆虔誠,焚香祭禱的投擲海中,遙祀
外垵溫王,想來是一幅天人交流的美好畫面。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災禍難免。
乾隆30年(1765)九秋二十三日,颶風陡發,浪同山湧,擊碎通洋船隻,數不勝指;而灣泊於澎湖
西嶼內
外塹被難者,不下三十餘船,淹斃人口至一百二十餘人之多。這一次秋颱造成商民淹斃120餘人的慘案,故而有
西嶼義祠的興建。
乾隆43年(1778)於
西嶼頭建造
七級石塔的塔燈,每夜燃燈,以為照明。
-
日本時代,為了通商貿易往來與取締目的,
明治33年(1900)3月以府令第21號<稅關監視署之名稱與位置>設置
八罩島稅關監視署、
漁翁島稅關監視署,並於
明治33年04月07日(19000407)發布。
漁翁島稅關監視署及位於
外垵溫王宮後方。二次戰後,
外垵更逐步發展為澎湖最首屈一指的漁港。
-
從現存
外垵溫王宮傳世的文物有一靈籤筒,上緣刻有「澎湖獅嶼頭宮」,中書「王爺」、「靈籤」,上款:
道光戊申年
(1848)三月吉置。下款:「澄邑青浦高港社弟子王堆金答謝」,謝字特別安排在下款的上緣。「獅嶼頭宮」乃
西嶼頭宮之訛誤,蓋因獅與西的台語發音皆為「sai」;「澄邑」為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此籤筒為海澄王堆金於
1848年所敬献,於今已逾170年。
-
此外,上有一青花香爐,口徑碩大,豪邁異常。中書:「
西嶼王府座前」,上款:「
光緒庚寅十六年
(1890)荷月吉立」,下款:「深滬船戶金懋成弟子吳世猴敬献」。
-
深滬,乃今泉州深滬灣深滬鎮一帶。
-
從這兩件
外垵溫王宮的文物,充實了
外垵與漳泉一帶通商貿易往來的歷史。其次,溫王殿有「獅嶼頭宮」、「
西嶼王府」等不同的稱呼,「獅嶼頭宮」不僅是
西嶼頭做為海上針路指標的地理位置;「
西嶼王府」的氣勢,可遙想當年商民一體敬献牲禮的虔誠之心,更是
西嶼大王靈驗的表徵。
-
西嶼外塹大王廟有靈驗、有故事,充滿想像的歷史畫面。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