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竹灣老雀榕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竹灣有棵老雀榕
-
通樑古榕,遠近皆知。清末,《澎湖廳志》對古榕已有側寫:「通梁社神廟前有古榕一株,其始祗一本在東偏,已而榕根下垂至地,遂成兩株相連;高三丈,廣四丈許,枝葉茂密.鄉人取木數十條支之,以次遞接,長幾八丈餘,直至海濱.亦罕見也」!日治時期昭和二年(1927),臺灣八景的票選活動,澎湖的代表就是古榕。昭和8年(1933)10月5日,林獻堂更與蔡培火等人由吳秋微陪同乘汽動船,與郭禮、高順賢等一行八人往白沙庄參觀通梁保安宮廟前之榕樹。
-
通樑古榕的光環下,另有一棵雀榕在歲月的洗禮之下,含精育華已百年寒暑,這棵老雀榕位於竹灣豬母生一帶。
-
雀榕,又稱鳥榕。臺人習慣以「榕」代稱「松」,故高雄鳥松的臺語發音為:鳥榕tsiáu-tshîng,而非鳥松tsiáu-siông。鳥松,因鳥榕此種植物而得名。雀榕能克服貧瘠的土壤或岩石縫隙,葉形橢圓比大於正榕、白榕之屬。
-
澎湖廳志》所記載的澎湖樹木種類不多,最主要的有榕、鳥榕、檉柳、菓葉樹、林投等。澎湖人更在端陽節也以榕葉一枝插於門首,以辟除不潔,其功用與艾草相似。1895年乙未戰爭澎湖之役,田代安定來澎湖所記載之澎湖列島自生植物,以原生種為主,其中並無鳥榕或雀榕之記載。然而,竹灣人的成長記憶裡,卻與這棵老雀榕緊緊相依。
-
「老雀榕」立身於「竹灣村前寮豬母生」。陳仁和校長編撰《竹灣風情》對此地多有描述:「豬母生」的上游為「港仔溝」,港仔溝出海口為「港仔喉」。明末,先民為逃避兵燹之禍,於「港仔喉」附近之「池裡」登陸。「池裡」地勢地窪,是附近諸水匯集之地。先民掘井取水,搭寮而居。又搬石圍宅墾荒,這一片低窪地是竹灣先民乘船最早抵達之地,因稱之「前寮」。後來向東發現更好的港灣乃再遷移今日聚落所在。而「豬母生」之由來,則因先民於此養豬,故名。港仔喉南側山壁,尚有日治時代開鑿的地道坑洞,可惜今日荒煙蔓草,不復昔日景觀。
-
該株老雀榕盤根錯節於豬母生港仔溝邊的玄武岩牆上,枝幹有的已斷裂腐朽,然而枝條氣根蔓生,開展而出,幅員亦廣大。鄭板橋有一首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東北季風夾雜著鹹水煙吹拂百年之久,老雀榕仍屹立不搖,開枝散葉,以此詩頌之,當之無愧。
-
港仔溝兩側,竹灣先民採石護岸,數口水井沿溪溝而立,先民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痕跡猶存。真布阿嬤對著一一許回憶:「以前她和先生兩人順著港仔溝港仔喉,走到海邊撿拾海膽。那時候海膽1公斤60元,他們一個潮汐可以撿拾30公斤。」大海的賜予,如此豐碩;阿嬤的回憶,如此甜美。阿嬤又說:「那個地方玄武岩很多,會有很多的燕鷗在那邊做窩,他們也撿拾燕鷗的大便回去做肥料。」大自然如此無私賜予我們生活之所需。
-
四百年前,先民一寸一寸的開闢荒野,我們有了安身立命的田園。四百年後,我們一步一步棄守祖先的故土,讓其成為了荒野。銀合歡稱霸濛濛的山丘,馬纓丹盤據潺潺的溪溝。縱使舉步維艱,我們仍有先民的汗水,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來到了老雀榕的庇蔭之處。用我們的雙手,撫觸雀榕乾粗的外表;用我們的雙眼,凝視層層石牆的紋理。用我們的心,感受周遭的一切。
-
我們曾經迷失與徬徨於山林之間,同伴堅定我們的勇氣,繼續沿著港仔溝前進,追尋生命的出海口。竹灣有棵老雀榕,未竟的旅程……………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9-01-14。知識更新|2023-06-23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