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養豬
-
澎湖養豬由來已久,品種都是中國豬的小型種,經過長期飼養,已經能適應澎湖的氣候風土,可以粗放式的飼養,但是因為豬食粗劣、養營不足,所以肉質欠佳,而且體型瘦小、生長緩慢。180養豬飼料以蛋白質食物最為重要,澎湖人多以
蕃薯藤、葉及
蕃薯簽為主要飼料,缺乏蛋白質,每年必須購進大量豆餅來補充蛋白質。
-
明治43年(1910)澎湖廳農會成立,開始有計畫的著手改良豬隻的品種。
明治44年(1911)到
大正5年(1916)的6年之間,總督府每年補助500圓的種豬採購費,從臺灣購入優良種豬與本地母豬進行交配。
昭和2年(1927)再引進巴克夏種豬推廣繁殖,同時獎勵建造改良式豬舍、改良飼養管理方法。
-
戰後政府也獎勵養豬,先後引進盤克夏及桃園新品種,同時積極防治豬瘟,養豬業開始迅速發展。
民國36年(1947)縣政府貸放盤克夏種母豬,承貸農民必須從所生產的仔母豬中繳還兩頭,以擴大推廣;另外貸放8頭公豬,分配給各鄉鎮飼養,以利就近交配繁殖。
-
因為
湖西鄉養豬戶數及種母豬頭數都比別鄉鎮多,所以縣政府指定
湖西鄉湖東村為
民國36年(1947)到
民國40年(1951)的養豬示範村,發給全村補助金1,000元,來推廣養豬事業。又在
民國43年(1954)春,召開全縣農民代表大會,擬定「養豬獎勵辦法」:凡養豬93公斤以上,發給獎勵金20元,99公斤以上,獎勵金30元,105公斤以上發給40元,111公斤以上,發給50元。當年共獎勵1,153頭豬,發出獎勵金45,620元。
-
民國57年(1968),縣政府實施農牧綜合經營計劃,改良豬種、飼養環境、飼料等。從國外引進盤克夏、約克夏洋種公豬雜交本地桃園種豬,並且推行豬隻人工授精,以取代傳統的交配授精。當時縣內
馬公東衛、
烏崁、
白沙中屯、
港子,等4個有「牽豬哥」行業的據點,也都隨著洋種公豬的進口,而改用洋種公豬來幫養豬戶配種。
-
民國70年(1981)以後,桃園種豬已經淘汰,這時期由於經濟環境的改善,國人吃豬肉已經從量的需求轉變成質的重視,瘦肉型的豬種逐漸受歡迎。養豬戶的飼養設備也改良為紅磚水泥豬舍、飼料槽、水槽都是水泥製,分娩的母豬、出生的仔豬住高床鐵架,單位飼養頭數增加,養豬逐漸邁向專業化經營。
-
民國72年(1983)臺灣省政府農林廳開始補助各縣市政府的豬隻生產改進計畫,補助對象為飼養100頭以下的一般農戶,但是接受補助的農戶應有一半以上是飼養50頭以下的。補助的內容包括更新種母豬(每戶至多以3頭為限),購買手推車、自動噴霧器、保溫燈、自動飲水器等設備,同時設置沼氣袋示範戶,以供地區農戶處理豬糞尿的示範。
-
民國80年(1991)以後,澎湖的養豬頭數開始有減少的趨勢,主要是因為環保意識高漲,環保法令日趨嚴格,養豬戶必須斥資添購污水處理設備,零星飼養的小豬農不堪負荷成本,只好停養離牧。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五)|物產志》
知識建檔|2021-12-09。知識更新|2024-07-29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