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冬季的祭儀:送神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同義詞彙|清塵
-
送神的儀節與接神完全相同,唯送神宜早,而且送神的供品中也不可能有年糕;翌日也同樣要迎接天神下降。胡建偉的灶君見天帝說是畫蛇添足,因為閩南之俗送神時係送「諸神」上天,不似華北僅送灶君而已。送過神後家中即可大掃除,因為諸神皆已離開凡間,翻箱倒櫃的掃除,不會對神祇造成沖犯,故該日又稱「清塵」。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宗教志》
-
十五日清晨約三、四點,準備粿、三牲酒醴及四果,到廟裡送廟中的神明上天庭,稱送大神(廟神)。二十四日晚上七點以後或隔日晨雞鳴時,於家中準備粿、三牲酒醴(現在加上水果)祭祀,送家中的神明上天庭,稱送小神(家神)。這天過後,各家開始清理神龕及香爐,並且展開大掃除準備過年。但網垵四社〈網垵口、山寮、西埔、后寮〉,送神時間選在十四日,原因待查。
-
資訊引用|《望安鄉志》
-
農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上天報告功過善惡以後,就是準備過年事物的時間,必須將家中打掃乾淨,以及購買多樣年貨,準備祭祀神明與供應家中食用。農曆十二月廿九日,須在門口祭拜好兄弟。除夕當天,祭拜天公與家中的神明之後,再祭祀好兄弟。除夕夜時,全家團圓,吃年夜飯。在年菜當中,並沒有特別講究,不過有兩道菜是一定要有的,一道是筍,表示節節高升;另一道是魚,表示年年有餘。而且這天的每道年菜都不可以吃光,要留一些到正月初一時,將所有剩菜混在一起烹煮,意謂「新換舊,年年有」,意謂「年年有餘」。112飯後發給小孩子壓歲錢。因本鄉鄉民從事漁業者甚多,因在外捕魚而無法在除夕團圓的人不少,故本鄉較不要求一定得晚間「圍爐」的習慣。在七美,許多鄉民除了除夕夜之外,也有民眾會選在中午吃飯團聚為傳統;因為出外捕魚工作時間較不容易掌握精準,所以會有這樣的特別變通方式。在除夕這一天,婦女會請人挽面,所謂「挽面挽過年,五月初五才勿會乎人攃去綁粽」。挽面除了為婦女提供來年一個全新的開始之外,也含有新的一年能不必辛苦工作的期望。
-
資訊引用|續修七美鄉
-
神有大小,俗以家中神明為小神,各村公廟為大神。送公廟大神較早,須在十二月十五日前,如中西在十四、湖西在十三,由頭家備五牲,燃炮歡送。大神猶如理監事,小神猶如會員,大神要先做重大決策,須早返天庭。紀略說:「臘月二十四日謂之小除,各家掃舍宇,備牲禮果品,又置紙幡車馬舟楫之類,與楮帛同焚而送之。謂是日為送神節,謂灶君於是日上天見天帝云。」胡建偉送神只言及送灶君,其實送神是送諸神,但古來獨厚灶君,因灶君在廚房與人最親近,故俗有於供品中用甜湯圓,祀後將甜圓仔黏於灶嘴,使口角生甜,將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送神日先送神後清黗(掃舍宇),紀略所言順序相反。
-
送神:送神之禮除備牲醴成四果外,還須燒壽金和神馬(雲馬),燃炮以壯行色。語云:「大佛蹌蹌走,偶仔車畚斗」,大佛即大神,偶仔即如灶君、土地公之小神,人間小神多如牛毛,為避免其沿途遭受排擠,跌落人間,也為使其先到先佔好席位,送神宜早,從子時起到清晨,甚至於前天下午即有人送神,炮聲不絕,直至天亮。
-
清黗:清掃煤煙,清潔大掃除謂之「清黗」,鄉人於是日將高粱桿綁於竹竿前將牆角蛛網掃除。俗信諸神神位平日不宜移動清潔,以免對神明不敬造成沖犯,故於諸神昇天後,打掃神明廳,翻箱倒櫃,掃除家中一切晦氣。
-
資訊引用|《湖西鄉志》
知識建檔|2017-11-07。知識更新|2025-07-18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資訊

臘月二十四日,謂之小除。各家掃舍宇、備牲醴果品,又置紙幡幢車馬舟楫之類,與楮帛同焚而送之;謂是日為送神節,謂竈君於是日上天見天帝云。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