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朱錫甘雕人物大楣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年代:日本昭和4年民國18年,西元1929年),作者朱水林(錫甘),鑿花木雕,為長條矩形大楣構件,大楣1件分雕3段故事,尺寸約400×35×15公分,使用傳統宮廟鑿花木雕「內枝外葉」手法,幾近圓雕作品般的精彩和完整。
-
指定理由|
-
一、具有歷史意義或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文化特色:朱水林流傳於澎湖地區之雕刻代表作。二、具有史事淵源:本作係朱錫甘於昭和3年民國17年1928年)前後,在沙港村人目睹下獨立完成,且有其與村人互動的故事留存。從朱錫甘受聘雕刻,到廣聖殿之拆除改建,到「印象.沙港」之典藏保存,亦具故事性。三、具有一定之時代特色、技術及流派:具民初閩南(福建)匠師之特色。四、具有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本作左段《西廂記》普就寺杜確退孫飛虎、中段《三國演義》苦肉計,周瑜打黃蓋、右段《白蛇傳》水淹金山寺。佈局配置繁複,人物表情生動,肢體態勢精準。不但張力大,層次分明,且彼此環環相扣,是傳統木雕中少見的安排和處理,藝術和文化成就極高,堪為澎湖極致之代表。五、具有珍貴及稀有性:朱水林流傳於臺澎之作品不多。六、具有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本作就作者獨立完成的時間和雕鑿水準而言,皆具有澎湖之最的份量,亦為國內所少見,有其一定的歷史意義,也具有文化、藝術上的高度價值。
-
文字引用|國家文化資產網
知識建檔|2025-03-28
修正建議回報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平台知識總數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