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網站首頁
02|關於平台
03|知識搜索
04|澎湖文獻資料庫
05|聯絡我們
880|馬公市
881|西嶼鄉
882|望安鄉
883|七美鄉
884|白沙鄉
885|湖西鄉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08|商業
商店
查詢
產業
漁業
漁業發展
馬公市
井垵里
井垵里漁業
───
井垵漁業發展
馬公市
井垵里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井垵里
自古就是一個農重於漁的聚落,但是農作多由婦女擔任,男子在夏季仍然大多從事漁業,冬季則到臺灣打臨時工。
大正6年
(1917)
井仔垵
的居民有66戶、414人,其中專業的漁民只有2人、兼職漁業的有111人;聚落中只有12艘漁船,大多從事船曳網(6組)及一支釣,也有2組
地曳網
,漁業的年總產值約383圓。全聚落的畑地約有88.06公頃,每戶可耕作的旱地約1.33公頃(約有48,000栽)。
-
昭和5年
(1930)
井垵
有54戶、381人,其中漁業者有61人,共有14艘舢舨,以鰮魚船曳網(5組)及釣烏賊為主要的漁作,另外有4人從事水產製造業。
-
井垵
的畑地在
昭和16年
(1941)
曾有將近1/3被徵收去闢建機場,
民國48年
(1959)
又因為
五德機場
擴建而被徵收了將近一半,以致青壯人口大量外流,農業逐漸成了留鄉老人的副業。漁業方面則由於漁船和漁具的進步而日漸發展,在
民國50年
到70年(
1961
-
1981
)之間大多數的漁船都在夏天從事鰮魚或小管
焚寄網
,冬天則到
目斗嶼
西、北方和
七美
、
猫嶼
的西南方從事
延繩釣
及拖網漁業。到
民國71年
(1982)
以後才因為魚源枯竭,漁獲銳減而没落,
民國85年
(1996)
左右全聚落只剩下10艘4噸到12噸的小型漁船。
-
資訊引用|
馬公市
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4輯|
2006年
)
知識錯誤回報
完整閱讀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三年等一水,一水吃三年
|
諺語
內垵村的媽祖廟傳說與歷史
|
內垵村
|
故事
城內陳氏祠堂
|
南港村
|
建築
忠義洞
|
西湖村
|
地名
七美人文化園區
|
南港村
|
建築
七美公有零售市場
|
南港村
|
建築
七美漁港安檢所
|
南港村
|
建築
南滬港
|
南港村
|
建築
七美發電廠
|
南港村
|
建築
日治初期澎湖廳街鄉長的職務
|
開拓
玉天祠
|
南港村
|
寺廟
忠義洞
|
西湖村
|
地名
內垵村的媽祖廟傳說與歷史
|
內垵村
|
故事
桶盤里
|
桶盤里
|
聚落
保安宮
|
講美村
|
寺廟
三官廟
|
風櫃里
|
寺廟
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
|
中興里
|
建築
三代若無某,也毋通娶北島
|
白沙鄉
|
諺語
城內陳氏祠堂
|
南港村
|
建築
海底電信線陸揚室
|
井垵里
|
建築
知識平台|影像總數
51,233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