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垃圾山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同義詞彙|草蓆尾垃圾場
-
馬公市草蓆尾垃圾場,位在重光里草仔尾南端的海濱,後來垃圾堆置的範圍逐漸擴大到更南端的光榮里,面積廣達2.4公頃。民國90年(2001)封場之後,由市公所委託規劃辦理復育工程,利用擋土牆、護坡來填土覆蓋,再進行綠化;在民國91年(2002)底及93年(2004)6月分別完成了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復育工程。民國94年(2005)2月又將垃圾山旁的馬公清潔隊管理室及資源回收室拆遷,如今已完成脫胎換骨,變成了一處標高20公尺的綠地,而成為可供民眾休憩的地點(詳見本叢書第六輯第三章)
-
文字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四輯)
-
垃圾場前清時期,媽宮居民堆放圾垃的地方有朝陽拱辰門外兩處,日治時期明治31年(1898),則分別在媽宮的內町、南町、東町各設1個垃圾場,後來改設在火燒坪南澳墓山,翌年又以鬼仔山替代。
-
戰後縣政府改在草仔尾草蓆仔尾)設置垃圾場,利用露天焚燒方式處理垃圾(前後約30年),後來又改採堆置方式處理,因而逐漸形成了一個面積廣達2.4公頃、高度達20多公尺的垃圾山。垃圾山時常發生沼氣悶燒,產生刺鼻濃煙,嚴重影響鄰近光明、光榮、重光三里居民的生活品質,有時候連位於下風處的海事水產職業學校學生上課時都必須緊閉教室窗戶;每有強風助長時,還經常引發大火,嚴重時濃煙更會波及整個馬公市區。民國83年(1994)10月、84年(1995)11月、85年(1996)10月、86年(1997)10月、87年(1998)8月都曾發生過重大的火災,3里里民圍場抗爭的場景一再上演。
-
民國83年(1994)楊國夫市長曾規劃在青灣設置垃圾衛生掩埋場,卻引起附近里民抗爭,而無法繼續推動;民國84年(1995)規劃設置的烏崁垃圾衛生掩埋場也同樣遭地方反對,無疾而終。續任的許麗音市長只好在民國88年(1999)就垃圾山旁,設置1座應急的垃圾衛生掩埋場,來舒緩垃圾問題;同時向光明、光榮、重光3里里民承諾將於89年(2000)8月20日前,另覓新址設置標準的垃圾衛生掩埋場,封閉現有的垃圾場及應急場。
-
然而事後卻一直無法順利取得替代的垃圾場址而改由澎湖縣環保局接手,負責在最短時間內解決馬公市垃圾處理問題。這時候距馬公市公所承諾的封場期限已不到2個月,相關單位的一級主管於是密集的在光明、光榮及重光等3里召開「馬公市垃圾處理場協調會」,極力爭取民眾同意延長使用草仔尾應急垃圾場到90年(2001)3月底。
-
經過縣政府及相關單位會勘後,決定選擇井垵里軍方百里營區旁,因為商人濫採砂石而形成的三個深約10公尺的坑洞,就地設置垃圾衛生掩埋場。為了趕上時程,還決定分為三期,分別照片3-19綠化後的垃圾山設計施作,來兌現縣政府封閉草仔尾垃圾場的諾言。
-
草仔尾垃圾場封場後,接下來的復育綠化工作,由馬公市公所負責辦理,同時邀請影響較大的光明、光榮、重光3里里長及代表一同參與審查、監督。由於垃圾山本來就沒有設置沼氣管,為了使復育完成後所產生的沼氣得以疏導,因此施工單位決定要埋設沼氣管,可是在埋設過程中,卻因為垃圾開挖造成的悶燒,而又一度引起民眾的怨聲。第一期復育工程在民國91年(2002)底完工,第二期復育工程也在民國93年(2004)6月完工。垃圾山旁的馬公市清潔隊管理室、資源回收室等遷建計畫也積極展開,如今已和觀音亭公園結合成一體,變成了民眾的休憩場所(劉丁乾等2005:105-106)(照片3-19)。
-
文字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六輯)
知識建檔|2025-05-25。知識更新|2025-07-18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