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嵵內滬
-
嵵裡的西裡滬
-
馬公市嵵裡里共有六口
石滬,一口為翁發所有、三口為
王姓所有,皆位於
紗帽山北方海域;一口位於
嵵裡東側海域,為
陳姓族人所有。
嵵裡沙灘西側的海崖下方的
石滬名為「紗內」,為
嵵裡林姓族人所有。依據《澎湖的
石滬》一書此
石滬所有人為林坤。李明儒教授
2006年澎湖
石滬滬口普查的調查研究:〈數位典藏-澎湖的
石滬形式與文化計劃〉提及,「紗內」此滬股權最早為林發所有,其餘滬權因年代久遠,詳情已不可考。從
大正年間所做的
石滬調查、以及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所典藏的
石滬漁場圖皆無此口
石滬的相關記載。《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則稱此口
石滬為「
嵵內滬」。然而,
1903年嵵裡陳姓《長族公賬簿》之記載此
石滬稱為「西裡滬」,蓋因「紗內」、「
嵵內」與「西裡」三者臺語發音相似,名稱雖異實為同一口
石滬。而且,此滬並非林姓所有,而是
嵵裡陳姓長房之公產。
-
《長族公賬簿》與《穎川
陳氏澎湖
嵵裡族譜》記載:
明治28年(1895)11月,族長陳媽生發起招集媽觀、弄老、牙老、榜老等叔兄弟侄重修西裡滬,並約定
石滬若有得利之時,十分之三抽出充作公積金,做為宗族例年祭費,使後世子孫勿失其本源。重修後的西裡滬在四年間,丁香及雜魚入滬取獲共抽得27圓公積金。然而,好景不常,此
石滬因犯
大山砲台區域內規則施行,導致
石滬捕魚受阻中斷。陳媽生望後輩之人,能注意此
石滬及保管此公項,倘政府有恩恤赦免禁令,許賜修理及入滬捕魚,後輩子孫當出首共同起議經營此
石滬,不可放棄。
-
嵵裡陳姓長房陳泗育老師表示,此帳簿乃其祖父陳榜所載。
日治時期,此滬因
大山砲臺建置,西裡滬位於砲臺管制區內,日人不准捕魚修建。二次戰後雖恢復產權,然
石滬漁業日益沒落而為族人所忽略。
2008年陳姓族譜編修完成後,有鑑於祖訓:西裡滬乃先人遺留之財產不可遺忘,陳老師乃以此賬簿為依據重新向
澎湖縣政府登錄申請漁業權。近年來,並請怪手整修,再將尾端微調成圓弧捲曲狀,與昔日略有不同。西裡滬近十年來也曾有數百斤的丁香魚漁獲,或是烏賊、魷魚等收成。
-
《長族公賬簿》文中的
大山砲臺,依據《澎湖縣
縣定古蹟馬公大山堡壘砲臺調查研究》:源於1894清日兩國爆發甲午戰爭,清政府緊急於澎湖
圓頂半島的
大山頂構建一座砲臺,安置8吋口徑阿姆斯托朗後膛砲一門。
1895年3月25日,日軍佔領正在興築中的砲臺。
1900年4 月25 日,日本於此地整建
大山堡壘,5 月15 日
雞舞塢山堡壘也緊接著開工。
大山堡壘徵收
青灣東側原本的官有地並收購私有地,總面積達62,490坪,幾乎涵蓋
圓頂半島三分之二的面積。
1902年6月24日
大山堡壘峻工,7月14日
雞舞塢山(
雞母塢山)堡壘竣工。
1919年5月
大山堡壘改名
大山砲臺,並配合澎湖島要塞之任務及目地調整配置:安式10”加砲外增設15速加取代。直至
1933年後,
大山砲臺與
內垵社砲臺、
外垵社砲臺、
大山砲臺、
豬母水砲臺等因澎湖島要塞軍事調整而被廢除。
-
嵵裡,以聚落位於
紗帽山之下而得名。裡與內臺語同音,故
嵵裡清代方志又稱
嵵內。此「時」,其實為明代以前烏紗帽兩旁之「翅」,翅有平翅、朝天翅、圓翅等,而非湯匙的「匙」,這也是發音借字之誤。
嵵裡,以
陳姓為大族,其祠堂相傳興建於嘉慶初年。
道光12年(1832)2月18日,興泉永道
周凱抵澎賑災,因風潮大作不得進入
媽宮港,即收泊於
嵵裡並夜宿
陳氏祠堂,當時的
陳氏祠堂是一小祠宇。現今
嵵裡陳姓「穎川祠堂」為
2013年重修之廟貌。
-
澎湖的
石滬,在早期的社會不僅是經濟生活的一大支柱,從
吉貝的
石滬漁業權碑也可看出
石滬與宮廟結合的力量。而
嵵裡陳氏長房的西裡滬,也扮演著凝聚宗族,維持春秋蒸嘗的祭祀功能。甚至於
日治時代公學校設立的教育經費,
石滬金亦是重要的項目之一。
石滬之於澎湖人的經濟、社會、宗教、宗族乃至於教育的發展,皆有它獨特的角色與地位。
-
陳泗育老師,
澎湖水產職業學校退休。其祖父陳榜清代、
日治時期亦為書房教師,可謂書香世家。
-
牛母山嶺和
中山之間的小海灣(
山仔後南側)一帶,因為在
潮間帶上有一座稱為「
嵵內滬」的
石滬而地以滬名。
-
文獻引用|《
馬公市各里小地名》
知識建檔|2017-08-18。知識更新|2022-11-0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