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大山堡壘記錄

2022大山堡壘記錄|拍攝日期:2022-03-20(星期日)

大山堡壘砲臺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同義詞彙|馬公大山堡壘砲臺、馬公大山堡壘砲台、大山砲臺
-
大山堡壘砲臺位於澎湖本島西南端風櫃半島的嵵裡里明治33年(1900)4月始建造,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也是澎湖創建最早的日式砲臺。最初的砲臺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年(1901)所繪製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裡澳嵵裡鄉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等官有地及民有地,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
-
建於明治33年(1900)4月,完成於明治35年(1902)6月的大山堡壘砲臺,本堡壘砲臺係以清日戰爭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形式與基隆白米甕的砲臺遺跡相近)。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樂調製所、炸樂填實所、貯水所、掩敝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日治時期廁是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及入口大門等建築。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
昭和16年(1941)12月7日珍珠港事變後,爆發了太平洋戰爭。日於戰爭形式的改變,來自於空中的襲擊威脅日增,日軍即於大山砲臺西側增設二門40口徑三年式80mm高角砲陣地,防禦來自空中的攻擊。內含探照燈臺,彈藥庫,見張所,發電所,兵舍等設施。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本區屬「陸軍總司令部台灣省營建管理所高雄分所」所有,後來變更為「管理機關陸軍總司令部」,成為青灣營區的所在地。
-
青灣營區撤離後,依行政院民國97年(2008)3月14日〈院授財產接字第0970005892號〉核准撥用做為「仙人掌公園計畫相關設施使用」,其新舊地號對照,土地使用分區為「風景特定事業區」,使用類別「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
同年7月完成《澎湖縣馬公市青灣風貌營造計畫規劃設計》報告書,將青灣區定調為「仙人掌公園」,澎湖縣政府仙人掌公園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並依權責分工,民國98年(2009)7月16日,開始由各局處進行5期相關工程。
-
民國98年(2009)12月13日澎湖縣文化局召開古蹟審議委員會進行文化資產審議。公告〈古蹟指定公告表〉的記載,本古蹟範圍基地於古蹟指定時包括馬公市裡段600-22、613-27、613-28三筆地號。民國99年(2010)11月02日地籍圖重測,將此3筆地號變更為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1594、1593新地號,地籍面積不變。於民國99年(2010)6月30日,以文號為〈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09號〉正式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為澎湖縣定古蹟,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
-
文字引用|文化資產叢書(2021)
知識建檔|2017-03-09。知識更新|2025-01-20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