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澎湖抱墩記錄

2018澎湖抱墩記錄|拍攝日期:2018-07-14(星期六)

抱墩

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同義詞彙|魚仔厝、抱礅
-
抱墩是澎湖人利用遼闊潮間帶從事漁業經濟活動的一項成就,「墩」是指礁棚上集魚的石堆,又稱「魚仔厝」,可以說是小一號的石滬。利用礁岩的底棲魚類需要躲藏的特性,以石塊在潮間帶上築成開口的石堆(石屋),漲潮時底棲魚類游到墩內,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將石墩拆解,以網圍魚,捕撈墩中的魚類,這就叫做抱墩。多在海邊就地取硓𥑮石材(玄武岩較少用)堆疊而成。而每個墩可能使用100到200顆石塊堆疊而成,收獲時由於每一個墩都必須將所有的石塊搬出,因此是一項相當耗費體力的作業方式。「墩」的存在條件必須具備特別的地理環境,如坡度平坦的海岸、潮差大、堅硬的底質、外淺內深的地形以及可用的材質,本鄉因具備了以上地理條件,因此成為本縣「墩」密度最高的區域。
-
抱墩季節在每年春季馬尾藻生長的時候開始,馬尾藻的生長會吸引小石斑聚集在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到了6月過後石斑慢慢長大會往較為外海的海域遷徙,這時候石墩已經無用武之地,漁民就會把石墩拆解以待明年,這個過程在澎湖叫做「散墩」。隔年春季馬尾藻初生時,漁民會再度把石墩架起,就是所謂的「撿敦」。主要漁獲為玳瑁石斑、鸚哥魚、笛鯛,馬拉巴石斑,以及少數老鼠斑。
-
傳統抱墩漁場主要分佈在白沙鄉面北的潮間帶,包括從中屯村講美村一直到岐頭村。這種屬於陷阱類的漁法,以岐頭村赤崁村最為發達也最具規模。赤崁村全盛時期石墩有500座,岐頭村約400座。
-
資訊來源|重修白沙鄉
-
澎湖抱墩漁法的初步調查
-
◎鍾國南(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助理)
-
一、澎湖「墩」的名稱與原理
-
有關澎湖以「墩」爲漁獲方法所使用的名稱因地區而異,有的稱爲「抱墩」、「拆墩」,也有些地方稱爲「拆郭仔厝」或「拆郭仔塔」,所以這種漁法至今尚未有一個被共同認可或廣泛接受的正式國語名稱。本文延續洪國雄老師《走過潮間帶》一書中所使用「抱墩」一詞,希望統一此種漁法的國語名稱,以便日後調查、整理、統計、報告與介紹時使用。
-
抱墩的原理,是利用潮間帶部份底棲性動物需要躲藏的習性,在潮間帶堆置石塊或硓𥑮石爲「墩」,待退潮水淺時動物躲入其中,以圍網將墩圍住,再將石塊搬開,然後起網收獲。
-
由於各地區的墩大小不同,操作方法也有一些差異。例如二崁受訪的漁民表示:在堆置墩之前都會先將該處底部挖深,因此墩是置於淺坑中,也許可吸引較多魚類躲藏,或者可應用於水較淺的地方。湖西一帶的墩比白沙地區的大很多,所使用的網大些,起網的動作也不一樣。還有些漁民喜歡在網中投入馬尾藻,使受驚嚇的魚類自然躲入,或是直接在網中縫上一些網片,也有同樣的功能。
-
二、分佈與數量
-
墩在澎湖數量很多,不容易詳細計數,其原因之一則因爲海上定位不易,無法在地圖上如石滬般將每一個墩標出。其次是漁民本身對所擁有的墩均以地區位置爲界,只知道自己的墩是在哪個範圍內,對於確切數字也多半無法回答。此外,赤崁一帶受訪的漁民表示:有些墩在冬天可能因爲乏人照料而毀散,入夏前又被撿回重新堆置。還有些墩會被拾貝的人任意拆毀,日子一久,也可能被砂礫掩埋。因此澎湖究竟有多少個墩,不容易有精確的估算。澎湖有墩的存在一如澎湖會有石滬的出現一般,必須具備特別的地理環境:
-
1.坡度平坦的海岸:澎湖北邊、東邊及澎湖灣內的海岸坡度極緩,使潮間帶面積增加,可堆置墩的地形也較多。
-
2.潮差大:澎湖海域的潮差達2.8公尺,除了造成廣大的潮間帶之外,漲潮時較深的海水使魚類容易遠離海溝,接近海岸,退潮時遂就近覓地躲藏。
-
3.堅硬的底質:澎湖許多潮間帶均以玄武岩盤爲底,使堆置的墩不至被掩埋或陷落。
-
4.可用的材質:澎湖沿岸有玄武岩硓𥑮石,這兩種正是造墩的主要材料。
-
5.外淺內深的地形:廣大的潮間帶,往往在外緣和陸地間造成淺水的潟湖或淺溝,這種退潮後仍有淺水的地形是造墩最好的地點,而外緣較深也使潮間帶的魚類容易被困在淺水,只好躲進墩裡藏身。
-
限於以上條件,澎湖的墩多牛分佈在白沙鄉四周和湖西鄉的東面及北面,西嶼鄉沿岸只有零星的分佈,而馬公市澎南區僅臨澎湖灣處可見,南面一線都因爲海岸陡𡼏或爲沙質海底,沒有墩的出現。
-
三、抱墩漁法的起源
-
澎湖的抱墩漁法究竟是由先祖移民入澎時流傳下來,還是在澎湖本地發展出來的獨特漁法?根據《世界捕魚方法》一書中,並沒有這種漁法的記載,只有原理類似的幾種古老的漁法可以作爲比較。例如在非洲內陸淡水水域和西非海岸的瀉湖,漁民將大叢樹枝置於水中,然後定期移開後,以投網或圍網捕魚。其它各地也有把植物紮成整束,並且繫成長串置於河流湖泊或沿岸的方法,如德國以此方式捕鰻,墨西哥灣用來捕螃蟹,象牙海岸以這種方法捕蝦等等。
-
書中提及1872年的一篇法文報告中,曾描述了我國的一種古老漁法,也是將茅草或其他植物捆紮,成串浮於淺水處,收獲時將茅草束提起,以網置於下方接取魚類或甲殼類,這種方式現在仍被應用於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印尼、泰國、緬甸和寮國等地。
-
事實上,我國應用這種方式捕魚的記載早見於古籍之中。《詩經》周頌中有關於一種「潛」的漁法描述:「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鱔有鮪,鰷鱨鰋鯉。」對於「潛」的解釋,爾雅中說:「今之作槮者,聚積柴木於水中,魚得寒入其裡藏隱,因以簿圍捕取之。」其中提到的魚類體型相當大(鮪是指淡水中的鱘鰉,不是現在海中的鮪魚),可見這種「潛」或「槮」規模應該不小。
-
唐朝陸龜蒙的漁具詩中也有關於「槮」的詩句:「斬木置水中,枝條互相廠,寒魚遂家此,自以爲生計。春冰忽融冶,盡取無遺裔。所託成禍機,臨川一凝睇。由此可知,我國古代記載的這種漁法與現在澎湖的抱墩漁法並不完全相同。
-
比較中外古今的漁法記錄,我們可以看出澎湖抱墩漁法與其他類似漁法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材質的差異。至今尚未在文獻上找到以石塊堆成墩來捕魚的方法,這可能與澎湖之特妹地理環境有關,也因此抱墩漁法由世代居住澎湖的漁民逐步發展出來的可能性很高。不過這種說法還缺乏直接的證據,如果能對大陸東南沿海的傳統漁業有更深入的調查,證實移居澎湖的祖先並沒有發展過這種漁法,則澎湖抱墩漁法的獨特性更可得到肯定。
-
四、抱墩漁法之漁獲分析
-
經過一年多時間對岐頭赤崁地區的墩進行實作調查,對於抱墩漁法,我們收集累積了部份數據,雖然此二處的墩並不能完全代表澎湖所有墩的狀況,但經過整理與分析,仍然可獲致一些普遍性的結果分述如下:
-
1.關於漁獲種類
-
在此次調查中,我們一共捕獲19科36種魚類(見表一),由訪談可知實際上其他漁民抱墩時,捕獲的魚種還要更多。這可能是由於所調查的墩離岸較近,漁獲種類較少。因此我們估計:能夠在抱墩時捕獲的魚類至少超過40種。
-
以所捕獲的魚種來看,絕大多數都是棲息於岩礁海域的魚類如雀鯛、石斑、隆頭魚及天竺鯛等,而其他沙質海域的魚類如花身雞魚、沙鯪和匹線雞魚等都不曾捕獲。這並不表示沙質海域的魚類不出現在潮間帶,只不過它們的習性都是隨漲潮游進潮間帶,退潮時又游往外海或海溝罷了。潮間帶的底刺網漁獲中,以上述沙質海域魚類爲主就是最好的證明。
-
2.漁獲分析:
-
若以尾數計算,抱墩的漁獲中最多的是天竺鯛(表二),但若以重量計算,則玳瑁石斑(郭仔魚)才是主要漁獲,這也是爲什麼有些地方要將墩稱爲「郭仔厝」或「郭仔塔」的緣故了。雖然玳瑁石斑是抱墩的主要漁獲,但隨著養殖技術的推廣及澎湖海水養殖業的發展,許多其它種類的小魚也可以賣給養殖場當作種苗。這些經濟性魚類包括:褐籃子魚(臭都魚)、羅氏笛鯛(黑點仔)、舒氏豬齒魚(石老)、瑪拉巴石斑、長身鑽嘴(垵米仔)、藍點石斑、橫紋九刺鮨(土郭仔)和青嘴龍占(青嘴)。
-
另外一類漁獲旣非食用魚,也不是經濟性魚苗,卻是單價較高的觀賞魚(一般人所稱的熱帶魚),例如天竺鯛、豆娘魚、蝶魚、單棘魨和柴魚等,都是市面上水族館出售的觀賞魚,可惜由於收購管道尚未建立,一般抱墩的漁民較少將這些魚類帶回。
-
五、抱墩漁法的展望與未來
-
許多漁民都抱怨現在抱墩的漁獲量已經大不如前,還有些墩也漸漸荒廢毀散。而在我們的調查當中,每個墩的平均收益還不到20元,即使操作熟練的漁民可得二至三倍的漁獲,也不過50元之譜,假設一漁民擁有100個墩,每個月有兩次適當的潮水,則每個月抱200個墩最高不過萬元的收入,的確相當辛苦。所幸在進行調查的同時,經過不斷的討論,我們發現抱墩漁法仍然有其樂觀的未來,願意在本文最後提出,作為參考2.休閒漁業走向:抱墩漁法雖然由一至二人操作,但相當耗費體力,一般遊客只能抱數個墩而已,因此根據經驗:一張網和十個墩已經足夠十個遊客忙碌一下午,而且不亦樂乎!值此澎湖大力推動觀光的時候,抱墩其實提供旅澎遊客一個生動活潑、親近自然的旅遊節目。惟推動抱墩爲一休閒漁業的時候,必須注意維持良好的服務品質,避免惡性競爭,才有長遠發展的空間。1.觀賞魚業的趨勢:海水觀賞魚隨著各國保育資源意識的高漲,已經越來越難在國際上流通,這意味著海水觀賞魚價格存在著上漲空間。抱墩魚法所獲的觀賞魚雖然不算多,但因爲不經釣、毒,健康狀況大半良好,其實可以成爲一良質產品。現在漁民多半用魚簍或浮籃裝載抱墩漁獲,對魚類損傷較大,若能改用活魚裝置,將觀賞魚和經濟性魚苗蓄養帶回,則漁獲收入就不只食用魚而已,每個墩的漁獲產值也就提高了。
-
文字引用|澎湖抱墩漁法的初步調查(鍾國南)
-
疊鱠仔塔
-
二崁沿海從塭仔口到雙滬一帶,叢生密佈著朶朶的軟珊瑚礁群,珊瑚礁外海域又延伸著一條長長的海溝,所以這裡有各式各樣的魚兒群游聚集,特別是鱠仔魚性喜悠游於石縫覓食,村人遂利用魚兒的習性,在潮退水淺之際,疊上處處的鱠仔塔聚魚、捕魚。
-
鱠仔塔其實就是簡單的人工魚礁,退潮期間在淺水海坪撿拾石頭、硓砧石疊堆成小塔狀,招來性喜在縫間穿游覓食的魚群來聚,然後再拿著網把鱠仔塔圍起來,伸手進網裡把這些石頭搬移,魚群即在網中。
-
從前,村裡多在退潮之際,群聚海邊捕拾魚獲,先疊十幾處的鱠仔塔,疊好了,魚兒大概也群聚得差不多了,再依序的用網子把鱠仔塔圍起來,把石頭搬離,等把魚兒抓盡,再隨手把搬移的石頭又堆疊著另一鱠仔塔。如此依序著抓魚,一次退潮期間,可以抓滿滿一大籃子的魚兒。
-
由於現代捕魚技術的進步,海中魚量迅速鏡減,並且村子人口外流、民國七十年的韋恩颱風,強風烈颳、猛海翻湧,把整個珊瑚礁都打平了,今天西嶼沿海多已看不到堆疊的鱠仔塔捉魚的景象了。
-
文字引用|西嶼鄉
知識建檔|2017-03-07。知識更新|2025-06-20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