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產業
漁業
漁法技術
───
抱墩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同義詞彙|魚仔厝、抱礅
-
抱墩是澎湖人利用遼闊
潮間帶
從事漁業經濟活動的一項成就,「墩」是指礁棚上集魚的石堆,又稱「魚仔厝」,可以說是小一號的
石滬
。利用礁岩的底棲魚類需要躲藏的特性,以石塊在
潮間帶
上築成開口的石堆(石屋),漲潮時底棲魚類游到墩內,退潮時漁民便前往
潮間帶
將石墩拆解,以網圍魚,捕撈墩中的魚類,這就叫做抱墩。多在海邊就地取
硓𥑮石
材(
玄武岩
較少用)堆疊而成。而每個墩可能使用100到200顆石塊堆疊而成,收獲時由於每一個墩都必須將所有的石塊搬出,因此是一項相當耗費體力的作業方式。「墩」的存在條件必須具備特別的地理環境,如坡度平坦的海岸、潮差大、堅硬的底質、外淺內深的地形以及可用的材質,本鄉因具備了以上地理條件,因此成為本縣「墩」密度最高的區域。
-
抱墩季節在每年春季馬尾藻生長的時候開始,馬尾藻的生長會吸引小石斑聚集在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到了6月過後石斑慢慢長大會往較為外海的海域遷徙,這時候石墩已經無用武之地,漁民就會把石墩拆解以待明年,這個過程在澎湖叫做「散墩」。隔年春季馬尾藻初生時,漁民會再度把石墩架起,就是所謂的「撿敦」。主要漁獲為玳瑁石斑、鸚哥魚、笛鯛,馬拉巴石斑,以及少數老鼠斑。
-
傳統抱墩漁場主要分佈在
白沙鄉
面北的
潮間帶
,包括從
中屯村
、
講美村
一直到
岐頭村
。這種屬於陷阱類的漁法,以
岐頭村
、
赤崁村
最為發達也最具規模。
赤崁村
全盛時期石墩有500座,
岐頭村
約400座。
-
資訊來源|重修
白沙鄉
志
知識建檔|2017-03-07。知識更新|2021-12-07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重修白沙鄉志
|
第528頁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大厝內
|
紅羅村
|
地名
許周素雲
|
馬公市
|
人物
李益女
|
馬公市
|
人物
劉培初
|
人物
蘇銀河
|
人物
張動九
|
人物
阮觀智
|
人物
呂耀堂
|
瓦硐村
|
人物
蔡豐盛
|
湖西村
|
人物
葉惠
|
馬公市
|
人物
許周素雲
|
馬公市
|
人物
李益女
|
馬公市
|
人物
吳玉
|
西安村
|
人物
劉培初
|
人物
呂耀堂
|
瓦硐村
|
人物
張動九
|
人物
蘇銀河
|
人物
蔡豐盛
|
湖西村
|
人物
葉惠
|
馬公市
|
人物
黃見享
|
馬公市
|
人物
平台知識總數
7,305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