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墩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同義詞彙|魚仔厝、抱礅
-
抱墩是澎湖人利用遼闊潮間帶從事漁業經濟活動的一項成就,「墩」是指礁棚上集魚的石堆,又稱「魚仔厝」,可以說是小一號的石滬。利用礁岩的底棲魚類需要躲藏的特性,以石塊在潮間帶上築成開口的石堆(石屋),漲潮時底棲魚類游到墩內,退潮時漁民便前往潮間帶將石墩拆解,以網圍魚,捕撈墩中的魚類,這就叫做抱墩。多在海邊就地取硓𥑮石材(玄武岩較少用)堆疊而成。而每個墩可能使用100到200顆石塊堆疊而成,收獲時由於每一個墩都必須將所有的石塊搬出,因此是一項相當耗費體力的作業方式。「墩」的存在條件必須具備特別的地理環境,如坡度平坦的海岸、潮差大、堅硬的底質、外淺內深的地形以及可用的材質,本鄉因具備了以上地理條件,因此成為本縣「墩」密度最高的區域。
-
抱墩季節在每年春季馬尾藻生長的時候開始,馬尾藻的生長會吸引小石斑聚集在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到了6月過後石斑慢慢長大會往較為外海的海域遷徙,這時候石墩已經無用武之地,漁民就會把石墩拆解以待明年,這個過程在澎湖叫做「散墩」。隔年春季馬尾藻初生時,漁民會再度把石墩架起,就是所謂的「撿敦」。主要漁獲為玳瑁石斑、鸚哥魚、笛鯛,馬拉巴石斑,以及少數老鼠斑。
-
傳統抱墩漁場主要分佈在白沙鄉面北的潮間帶,包括從中屯村講美村一直到岐頭村。這種屬於陷阱類的漁法,以岐頭村赤崁村最為發達也最具規模。赤崁村全盛時期石墩有500座,岐頭村約400座。
-
資訊來源|重修白沙鄉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