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衛生
醫療院所
公衛醫療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知識分類|
類:
產業
漁業
漁法技術
───
抱墩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同義詞彙|魚仔厝、抱礅
-
抱墩是澎湖人利用遼闊
潮間帶
從事漁業經濟活動的一項成就,「墩」是指礁棚上集魚的石堆,又稱「魚仔厝」,可以說是小一號的
石滬
。利用礁岩的底棲魚類需要躲藏的特性,以石塊在
潮間帶
上築成開口的石堆(石屋),漲潮時底棲魚類游到墩內,退潮時漁民便前往
潮間帶
將石墩拆解,以網圍魚,捕撈墩中的魚類,這就叫做抱墩。多在海邊就地取
硓𥑮石
材(
玄武岩
較少用)堆疊而成。而每個墩可能使用100到200顆石塊堆疊而成,收獲時由於每一個墩都必須將所有的石塊搬出,因此是一項相當耗費體力的作業方式。「墩」的存在條件必須具備特別的地理環境,如坡度平坦的海岸、潮差大、堅硬的底質、外淺內深的地形以及可用的材質,本鄉因具備了以上地理條件,因此成為本縣「墩」密度最高的區域。
-
抱墩季節在每年春季馬尾藻生長的時候開始,馬尾藻的生長會吸引小石斑聚集在離岸較近的石墩覓食,到了6月過後石斑慢慢長大會往較為外海的海域遷徙,這時候石墩已經無用武之地,漁民就會把石墩拆解以待明年,這個過程在澎湖叫做「散墩」。隔年春季馬尾藻初生時,漁民會再度把石墩架起,就是所謂的「撿敦」。主要漁獲為玳瑁石斑、鸚哥魚、笛鯛,馬拉巴石斑,以及少數老鼠斑。
-
傳統抱墩漁場主要分佈在
白沙鄉
面北的
潮間帶
,包括從
中屯村
、
講美村
一直到
岐頭村
。這種屬於陷阱類的漁法,以
岐頭村
、
赤崁村
最為發達也最具規模。
赤崁村
全盛時期石墩有500座,
岐頭村
約400座。
-
資訊來源|重修
白沙鄉
志
知識建檔|2017-03-07。知識更新|2021-12-07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重修白沙鄉志
|
第528頁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乞一隻龜、射一道謎:鎖港后窩土地公廟元宵節活動
|
鎖港里
|
藝文
日治時代澎湖廳〈飼犬取締規則〉
|
日治時期
|
公衛醫療
竹灣村880號三等三角點
|
明治
|
竹灣村
|
文物
1907年澎湖廳種痘時程與竹篙灣大義宮正名
|
明治
|
公衛醫療
陸軍省澎湖島要塞第二地帶標第二四號石
|
大正
|
龍門村
|
文物
荷蘭時代台灣史中的澎湖
|
荷治時期
|
開拓
講美村「保安林界」碑
|
戒嚴期
|
講美村
|
文物
外垵村內補331號三等三角點
|
戒嚴期
|
外垵村
|
文物
颶風鼓浪,海水噴沫,漫空潑野:澎湖的鹹水煙
|
環境
槑社:清末林介仁倡設的詩友社團
|
光緒
|
藝文
竹仔街
|
池東村
|
建築
日治時代澎湖廳〈飼犬取締規則〉
|
日治時期
|
公衛醫療
王爺驅逐大流感
|
大正
|
復興里
|
祭祀
大赤崁瘟疫
|
明治
|
赤崁村
|
公衛醫療
案山大瘟疫
|
案山里
|
公衛醫療
頭蝨
|
公衛醫療
血絲蟲病
|
公衛醫療
肝病
|
公衛醫療
精神病
|
公衛醫療
砂眼
|
公衛醫療
平台知識總數
7,340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