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隘門新村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日治初期,澎湖馬公要港部為台灣海軍之總樞。大正十年(1911)日本海軍春日軍艦停泊馬公港,自艦上起飛海軍艦上飛機,作較長距離飛行試驗。海軍馬公要港部為提供飛機跑降落跑道,於今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中山國小處,闢建簡易飛機跑道,供海軍軍機起降訓練。這也是澎湖地區最早的機場。爾後為配合日本的南進計畫和台灣地區的航空運輸,於日治昭和11年(1936)圓頂半島豬母水社雞母塢社兩社之間徵購土地,興建機場跑道和機堡,並興建附屬兵舍。至昭和12年(1937)9月21日竣工,同時命名為「豬母水機場」(戰後改為五德機場)。機場完工後,日軍為維護飛航的安全,同時於機場東北側、鎖港里聚落南邊俗稱「山頭仔」的地方興建海軍航空通訊連絡站,做為海軍航空軍機和民用運輸機的通信指揮樞紐。
-
戰後,由國軍空軍部隊接管,並沿用豬母水機場相關設施,同時更名為「五德機場」。日本海軍航空通訊連絡站由國軍空軍接管後,成立「通航中隊」和「天氣中心」,延續五德機場的航空通訊指揮。
-
民國47年(1958)金門爆發823砲戰後,美國為維護台海的安全,陸續軍援國軍,其中包括在韓戰表現優異的F─82軍刀式噴射戰鬥機。在823砲戰時國軍空軍於9月24日曾以F─82噴射戰鬥機繫掛飛彈,擊落中共米格17戰機4架。當時的五德機場跑道設施,無法提供F─82噴射鬥機的起降。國防部於民國50年(1961)起,於今隘門機場處,徵收土地構建新式機場,供新型噴射戰鬥機和民用航空運輸飛機使用。隘門空軍機場和相關地勤基地各項設施於民國53年(1964)闢建竣工後,五德機場空軍基地部隊和鎖港里的空軍通航中隊和天氣中心(後改為氣象中心),一併移防至隘門空軍基地內。
-
民國50年代初期,國防部為安置國軍有眷官兵的住宿問題,由當時宋美齡女士所屬婦聯會出面募款。於全台、澎,陸、海、空三軍部隊駐守基地附近處,廣建「國軍眷村」。當時澎湖地區即建有:莒光新村、篤行十村、澎湖新村、澎湖二村、戰聲二村、貿商十村、自勉新村、自助新村,和隘門新村。
-
隘門新村位於湖西鄉隘門村聚落南側高地,依地勢構建三落,北高南低的階梯式建築。北側兩落為坐北朝南,南棟則因地型因素為坐南朝北。隘門新村入口處為一平坦廣場,平時做為眷村居民活動和戶外電影播放場所。隘門新村興建於民國53年(1964),至民國54年(1965)完工後,提供給隘門空軍基地內配屬地面後勤支援部隊,通航中隊和氣象中心單位有眷官兵居住。隘門新村原規劃為40戶丙類格局眷村,每戶正面寬3公尺房屋縱深9公尺居住面積約27㎡(8坪),內部空間格局分為客廳、臥室、廚房餐廳三個隔間,屬長條型建築格局,前後留有空地院子,主要外牆建材採用澎湖地區玄武岩石塊砌築,內部隔間為硓𥑮石和空心磚混合砌築和石灰砂粉刷牆面。屋頂採人字型兩坡頂構造,以水泥瓦覆蓋,後因有些眷戶赴台,部份住戶於是付權利金,取得遷往台灣的同袍眷舍,將原有三戶空間改成二戶建築格局。因此隘門新村總戶數也變成為31戶。同時各戶因家庭成員逐漸增加,各戶於自家後院,依各自需求興建衛浴設備和其他住宿空間,來解決住宿空間不足的問題。
-
民國96年(2007)國防部將原貿商十村改為,高14層樓,可容納440戶的集合住宅竣工落成後,將分散澎湖各地的老眷村住戶,全搬遷至「龍行新城」新的眷村。隘門新村現已無居民住戶,縣政府為保存眷村特色,特將隘門新村登錄為歷史建築保存。
-
資訊來源|澎湖文化資產手冊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