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質地
-
構成澎湖群島的岩質以
玄武岩為主,其次沈積岩、火山凝灰角礫岩、凝灰質砂岩,其餘中、酸性之火山則僅出現在
花嶼一帶,為白堊紀至侏羅紀時期所形成,約形成於六千五百萬至六千萬年前,其餘島嶼的形成則多處於第三紀至第四紀之間,
七美嶼的形成則屬於第四紀更新世的「
小門嶼層」,主要岩性為有孔蟲的石灰岩與鐵質石英砂岩,並夾帶鹿類化石及哺乳類化石。
小門嶼層主要出現於
小門嶼西北高地、
西嶼後扈灣、
七美嶼南端燈塔。除
小門嶼層以外,澎湖群島
玄武岩之間所夾的沈積岩、黏土、凝灰岩等,稱為「澎湖層」,火山角礫岩與
玄武岩相夾之地層主要出現於
七美嶼「
牛母坪」至「
龍埕」之間的海岸。除了上述兩者以外,另有「
湖西層」,為疏鬆軟之灰褐色至黃褐色之粉砂質泥層,主要出現在
頂隙的「月世界」。
-
二、岩石
-
由於澎湖以
玄武岩熔岩為主,因此對於
澎湖的地質鑑定主要依據重疊法則,其後也依據地下鑽探資料中重疊層次與微化石年代作年代的判定。
七美嶼的沈積岩中發現屬於年齡為10-11百萬年的有孔蟲和超微化石,其年代約可定為9.8至10.4Ma,兩地皆為鹼性的
玄武岩地質。鹼性
玄武岩的外觀為灰黑至深灰微褐,以中晶至粗晶(0.025mm)(包括微輝長岩),斑晶多,以橄欖石和鈦輝石佔較多數,特徵礦物組為斜長石、橄欖石、鈦斜輝石、粒狀磁鐵礦為主,磷灰石也頗為常見。二氧化矽低於49%,鹼金屬成分相對於矽質
玄武岩較高,二氧化鈦較低,常低於2%。
玄武岩中次生礦物,其中一種是充填於氣孔之中,另一種是替代各種鐵鎂礦物。沈積在氣孔中的礦物以膨潤石質黏土最常見,其餘是方解石、微晶石英或玉髓、沸石、菱鐵礦。如
七美「
龍埕」之
玄武岩中便含有玉髓。
-
(一)火山碎屑岩:火山角礫岩多含有粗大火山礫,以
玄武岩為主,但也含有沈積岩碎塊,多接於下層
玄武岩之底部。於南島諸區分佈較多且厚,包含
望安島西南、
貓嶼、草嶼、東
西坪嶼、東
西吉島、
七美嶼。
七美嶼火山角礫岩露出的地帶為「
牛母坪」至「
龍埕」之間,與厚層砂岩、泥岩、凝灰角礫岩累積交間達三十許公尺,然而因為此地岩脈侵入,因此被
玄武岩流所截斷。依其流向判斷,此兩處之碎屑岩都是順延斜坡滑落,停積於槽形地帶之中。由於重力滑移作用而產生平行不整合之現象。
-
(二)沈積岩:南區島嶼以
七美與
東嶼坪之沈積岩最露出也最寬廣。
七美北海岸至東北岸一帶有沈積岩分居
西北灣熔岩層的上、下,上層為
頂隙一帶的凝灰質細砂岩,下層沈積於
東北灣露出,位於
玄武岩下;
龍埕與
牛母坪之沈積岩則為黃色細粒砂岩;大灣至
七美燈塔則為泥岩及頁狀砂岩層,分上下兩層,且有貝類化石沈積,大灣附近則是
玄武岩與沈積岩以斷層接觸。
-
三、
土壤-
依沈積年代不同,可分為「
小門嶼層」有孔蟲殼砂混合石英砂經鈣質膠結成之石灰岩與粗石英砂經鐵質膠結成堅硬之鐵質石英砂岩,經風化後會散佈為紅土表或
玄武岩流;「
湖西層」主要由鬆弱之灰褐色至黃褐色之紗層、泥層或砂泥互層組成,其中黏土礦物以伊來石與膨潤土為主,主要分佈在
頂隙的月世界,
土壤呈現赭紅色,土層的邊緣有著流水刻鑿出來的雨溝和蝕溝的沖蝕地形。因
七美的構成為
玄武岩,因此島上的
土壤主要亦為
玄武岩風化而成,由於島上
玄武岩為鹼性
玄武岩,因此鹼性
土壤佔大部分,鹼性擬黃土佔308公頃,為島上最高比例之
土壤,其次為崩積土,佔236公頃,石質土為59公頃,鹼性擬紅壤為11公頃,其他
土壤共有4.65公頃。
-
資訊來源|
七美鄉志
知識建檔|2017-11-16。知識更新|2017-11-19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