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吉貝丁香網漁業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吉貝赤崁雖然均有捕丁香,然而卻各自發展出一套不同的漁撈技術。誠如前述已提及吉貝周圍魚源豐富,很早即在沿岸建造石滬,因此早期村民只要利用石滬便可以捕獲到丁香,且據聞捕獲量驚人;也由於捕獲容易,使當地人很少形成像赤崁那種有組織的合作船隊。同樣屬北海的村落,鳥嶼赤崁均使用埋罾畚箕罾一段時間,而吉貝僅使用2、3年便消失不再使用,而改以單艘作業的方式。因此嚴格來講,吉貝丁香網漁業的技術僅經過二次的變革,即由石滬──揖丁香(丁香焚抄網)──香攏(焚寄網),其技術的轉移情形陳述如下:
-
揖丁香的漁法大約在1907年時,由西嶼鄉小門村引進。此種漁法在作業時需7-8人來操作,其中選定一人為大公(必須是經驗豐富者),由其決定位所(漁場地點);一人負責照火(控制燈火者),由其引魚入網內。作業時,先以四人為一組,以搖櫓的方式到達漁場。船上有兩隻揖仔網(圖29),用來捕魚用。首先,大公照火者先以一隻釣竿測試是否有魚群,如果有魚時,魚會去啄釣竿,大公便會吩咐照火的人燃火桿沾上番仔火油(臭油)點燃而成,為使火源不致中斷,有一人要幫忙點火把準備接替,此時兩隻揖仔網也要準備張開。每枝揖仔網由兩個人負責,一人拿揖仔(指竹竿)把網張開,一人抱住網尾。一枝揖仔網放在船前,另一枝放在船尾,照火之人要引魚時雙手晃動先把魚引到船前的揖仔,再引給船尾的揖仔;魚入網後,拿揖仔的人把網提起來使魚跑到網尾去,此時拿網尾的人要把網尾抱住,使魚跑不出來,拿揖仔的人則再次張網下水,等待下一次魚兒入網。等到網內裝滿許多魚之後,再用杓子將部分的魚撈出來,剩下的再將整隻“揖仔倒在船上40)。
-
揖丁香一直使用到日據末期至光復初,期間亦曾一度引進畚箕罾埋罾,但因吉貝人不習慣此種合作式的漁撈方式,因此均曇花一現便不再使用。光復後2、3年,又再度引進丁香攏47的漁法,屬於焚寄網的一種形式,只要單艘漁船即可作業;作業人數不定,但起碼要12人以上。作業時,同樣需大公一人,負責指揮、決定漁場並由船前的探照燈找尋魚源;照火一人負責誘魚入網。、丁香攏的設備除網外,尚有五根竹竿,其中二根較細(類似曬衣服的竹竿)屬活動性質,在網邊結4-5個橡皮圈再套上活動竹竿上,網嘴處綁鉛,如此竹竿下海時,網才會往下滑而張開;另有三根較粗的竹竿稱為撐篙,在出港前要先立起來,固定在船前、船中及船尾的船緣上,並以繩子結住網嘴;中篙的網嘴須再綁一個重十幾公斤的鉛,中央的網才會下的比較快。未下網時,網肉先整理好排列在船溝邊,大公先以探照燈探測何處有魚群,找到魚群後,先下網。下網時動作要一致,二個人負責一枝活動竹竿,三枝撐篙的繩子各一人負責,其他人抱住網肉。由大公或照火者)高喊「攏一下去」或吹哨子,所有人聽到信號一齊下網。網下好後,大公將探照燈熄掉,照火者燃起手中火把,此時火炬已改以電土火,可控制亮度大小。照火者將火源開到大火引魚到網中央,再將火控小,則魚會集中到網邊(圖30),此時照火者高喊攏一起來,所有船員同樣需動作一致,竹竿要提起來,拉繩子者立即把網嘴縮小,其餘人拿杓仔先撈魚,最後再把魚全部倒在上(圖30)。把網肉整理好,等待下次下網。
-
丁香攏極盛時,全吉貝有三十幾組從事此項活動,但是由於吉貝人有毒魚、炸魚的習慣,此種正當漁法所花費的成本遠比炸魚、毒魚來得高、因此截至民國八十年,只剩四組有出海作業。其中三組的人員分布在村落的西邊,另一組則住在村落東邊。如果不法活動持續進行,或許有一天丁香攏便成了歷史名詞。
-
文字引用|赤崁吉貝漁撈活動的空間組織
知識建檔|2025-06-03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