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瓦硐教會記錄

2022瓦硐教會記錄|拍攝日期:2022-07-09(星期六)

瓦硐教會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瓦硐基督教長老教會
-
光緒12年(1886)6月5日,甘為霖牧師、高長、李豹由澎湖馬公登陸,前往南寮、大島(馬公)、吉貝鳥嶼白沙等地傳福音。同年,臺南教士會認為有加強對澎湖宣教的必要,於是決議派黃深河傳道師及神學生黃能傑,至澎湖傳達福音,此乃長老會在澎湖宣教的開始。光緒13年(1887)2月10日,黃深河傳道師派駐赤崁,開拓頂山教會,此即瓦硐教會的前身。8個月之後,開拓教會的事工受到赤崁村民的逼迫,因而遷至講美。隔年10月,頂山教會在講美租屋聚會的地方,因受屋主行歹所累,無法繼續租用該處作禮拜,再遷至瓦硐,借陳源春和許漢敦兩人住處聚會。明治39年(1906)瓦硐的聚會再遷於許糧的住家,南部中會並派陳春和為首任駐瓦硐的傳道師。明治44年(1911)6月15日,頂山教會終於在瓦硐許宋碉所獻之地,興建瓦硐禮拜堂,並更名為瓦硐教會。大正15年(1926),澎湖分別有5處聚會所,其中就包括瓦硐教會,但是當時入會的人數少,也由於居民生活困苦,所以入會的一切開銷全由宣道會支出。為了達到自給自足,遂鼓勵信徒捐獻金,期望教會自已負擔自已的開銷。而不須仰賴英國海外宣教會的經費補助,以達到本地教會經濟獨立。
-
昭和9年(1934)瓦硐教會人數計有40人,入教者12名,聖餐陪餐者18名,每名交獻金5.43元予宣道會。瓦硐教育在人口外流趨勢下,目前教會已經關閉,均集中至赤崁村白沙教育作禮拜。
-
資訊引用|《重修白沙鄉志》
-
白沙鄉瓦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堂,於1969年重建落成,至今已經有50年歷史。禮拜堂於1982年白沙聯合教會成立後閒置,聽聞今年已經開始整理活化利用。教堂內也有早期禮拜堂家具文物留存,其中一些是黃武東牧師的女兒黃西香奉獻的。
-
該講台正面肩處橫帶陰刻填漆「信、爱、望」,上方一斜木座為聖經架,下方為一十字架,左右各兩支撐柱,下接一座。背面撐柱陰刻「黃武東牧師長女黃西香献,一九六○、十二、二五」。
-
黃西香,黃武東的長女,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曾任東海大學講師,先生李俊仁為知名外科醫生,完成亞洲第一例非雙胞胎腎臟移植手術。
-
黃武東(1909-1994)出生於台南州東石郡義竹庄東後寮(今嘉義縣義竹鄉東光村),生父為李男,後由同庄黃碖(字意裕)收養。1915年黃家人受李拐影響入牛挑灣教會,黃武東完成牛挑灣公學校學業後,後進入台南長老教會中學,1930年於台南神學校畢業,與同由女子神學校畢業的林蘭玉結婚,由校長滿雄才(W.E.Montgomery)牧師證婚。1930年三月底,黃武東與妻子搭乘開城丸,受派至澎湖瓦碉教會任傳道師,同行的尚有同學林信成傳道師夫婦則派駐於馬公。黃武東於1932年離開瓦硐轉任嘉義水上教會時,長女西香於澎湖出生,在澎湖兩年的傳道工作,黃武東與庄役場、澎湖病院眼科主任葉河、吳秋微醫師河作,以治療砂眼展開醫療傳道,同時建傳教師宿舍,並於教會中開鑿一口井。
-
1950年黃武東受選任第十屆南部大會議長,同年4月13日就任第一任南大總幹事,隔年由黃武東所發起的南北兩大會組織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成立,同時被選做第一屆議長。同年8月前往英國留學2年。1953年由英國回國後,參與東海大學創校籌備工作。1954年開始發起基督教臺灣宣教百週年紀念「教會倍加運動」(PKU),1957年2月他受選做第一任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
-
1966年從長老教會退休後,黃武東持續於教界服務,也參與發起「臺灣人民自決運動」。1985年《黃武東回憶錄》出版,晚年並致力於「臺灣教會歷史館」的籌辦。
-
王嵩山、李建緯2019《107-108年澎湖縣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四)文物普查登錄計畫「白沙鄉七美鄉」》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委託,逢甲大學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執行。
-
參考資料:
-
黃武東1988《黃武東回憶錄》,頁111。台北:前衛出版社。
-
鄭兒玉1994〈神學博士黃武東牧師其生涯及時代背景〉,收錄於《賴永祥長老史料庫》http://www.laijohn.com/index.htm
-
作者|陳英豪(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知識建檔|2017-11-17。知識更新|2024-06-21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