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山東學生流亡案
-
山東流亡學校煙台聯合中學匪諜案,又稱山東學生流亡案,一般稱之為澎湖七一三事件、澎湖七一三冤案,是發生在
1949年7月13日澎湖的軍事冤案事件。被定位為「外省人的
二二八事件」,亦為白色恐怖時代受害人數最多的單一事件。
-
該事件的導火線是國共內戰後,來自煙台聯中與濟南一、二、三、四、五聯中、海岱、昌維等七所學校共八千多名的山東省流亡學生在煙台聯合中學校長張敏之帶領下到達澎湖,假
馬公國民學校成立「
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
-
同此時期,39師師長韓鳳儀率部隊駐紮澎湖,擔心自身勢力弱小,且嫉忌澎湖防衛司令部司令李振清的風光與得志,而與39師政戰官陳復生密謀,為李振清製造困擾。
-
韓鳳儀所率之39師士卒寥寥可數且難以補充兵源,因此趁機假藉理由拉伕,強迫學生入軍,同時又虐待學生,嫁禍給李振清,並從中挑撥,使李與學生相互憎恨。當時澎湖駐防軍隊普遍兵源短缺,李振清也希望把學生能編入澎湖防衛司令部警衛步兵團,因此對韓鳳儀的舉動並沒有起疑。
-
據張敏芝之子張彤所述,當時聽說因為學生多不願意從軍而常有抵抗、衝突,於是在
1949年7月13日早上時任39師師長韓鳳儀將大部分流亡學生集中於澎湖防衛司令部操場 ,並令凡身高超過槍的同學都被編入部隊,張敏之校長出面意圖將不符合與軍方協議之同學帶離並回到學校,韓鳳儀遂放任士兵開槍引發流血衝突。後來,韓鳳儀為了想取代李振清「澎湖王」的位置,竟親自去台北面見陳誠,羅織張敏之為匪諜,也趁機分化李振清與這批山東學生的感情。而陳誠亦授予韓鳳儀口喻:「檢舉匪諜人人有責,你回去就告訴李振清,說是我叫你辦的,你是現任師長,匪諜出在你的部隊裡,你也脫離不了關係。」,韓即以逮捕匪諜的名義,逮捕、拘禁許多人並加以秘密審判,對校長等多人處以死刑,被捕師生分別被押往
大山嶼、
漁翁島、
桶盤嶼的民宅及廟裡,利用酷刑,套取口供。並有學生被裝入麻布袋丟海。但據當時事件當事人,濟南聯合中學學生黃端禮的說法,主要參加者都是從
馬公登陸的濟南聯中學生,跟從
漁翁島登陸的煙台聯中學生照理說沒太當關聯。且整個學生譁變與抗爭的過程,沒有任何老師在場。也就不可能藉此羅織張敏之為匪諜。兩位校長如何奔走拯救學生的事蹟,濟南聯中的學生反而是是在許久以後,從煙台聯中學生那裡得知的。至於張敏之校長的遭遇,黃端禮推測張校長是被煙台聯中第1分校校長趙蘭庭(留於大陸,並未來台)所告發。張校長的匪諜罪名與山東流亡學生事件無涉,可能是教育派系地位的鬥爭。。
-
事發後,校長張敏之、鄒鑑和五名學生劉永祥、譚茂基、明同樂、張世能、王光耀以「匪諜」罪名被押到台北馬場町槍決,其中張世能、明同樂、王光耀等人僅有十九歲。另有2名學生王子彝、尹廣居死於獄中。此外受牽連者共109名。
-
在此事件中遭強徵入伍者,之後有數位在軍中升任至將軍,包括前國防部副部長王文燮、前海巡部總司令王若愚、前陸軍總司令李楨林等。當年的山東學生中,還有包括黃端禮、李新凱(彭麗媛舅舅)、孫震、張玉法、顏世錫和當年聯合中學的訓導主任苑覺非等,苑覺非是現任台大哲學系系主任苑舉正的父親。已去世的當事人有
2011年去世的朱炎、軍方的
尹殿甲等。
尹殿甲是前台大人類學系教授、前台大訓導長尹建中的父親。此案相關的莫名失蹤者近三百多人,軍方也長期監控其家屬。年紀小的學生則由教育部安排至彰化員林實驗中學,如
2014年台北市長候選人趙衍慶,由於當時資訊封閉,他到
2014年甚至不知張敏之被處死,還以為安享天年。
-
儘管在台的山東籍政要想為受害者平反,卻受限於當時白色恐怖時期的時空因素,案件也不為外人所知。
1951年6月由江蘇省國代談明華向蔣中正呈交報告書,認為張敏之罪名可疑。李振清在報告中,也認為張敏之等人遭刑求逼供,此案應由39師政治部秘書陳福生負責,要求將他槍斃;39師師長韓鳳儀也應負責,應撤銷他因此案獲得的的勳章。蔣中正向參謀總長周至柔下令,要求重審此事,保安司令部認為罪證確鑿,不肯復審。總統府參軍長桂永清建議蔣中正,將陳福生送軍法庭審理。軍法庭宣判陳福生無罪,此案終結。
知識建檔|2017-08-19。知識更新|2019-08-13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