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養殖漁業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七美的養殖漁業向負盛名,以漁產結構來計算,本鄉近年來養殖漁業的比例皆是全縣六鄉市最高,養殖漁業在本鄉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本鄉養殖漁業以九孔聞名,每年舉辦的九孔美食節更吸引了大批觀光客。七美的九孔養殖乃由議員呂啟宗於民國七十年(1981)自行繁殖種苗成功,至民國七十五年(1986),澎湖申請九孔養殖的養殖戶共有6戶。4民國七十九年(1990)人工養殖九孔更盛,乃因野生九孔產量減少,此時七美共有9戶養殖戶,養殖面積約3公頃,當時九孔主要銷售至高雄、臺南等地,每斤約400~500元。
-
此後陸續有養殖場加入養殖九孔的行列,最多時有13座養殖場,由北機場至南機場依序有呂啟輝、呂盛志、呂盛望、呂志益、劉自忠、朱順健、葉長茂、呂啟燕、李建興、許文慶、鄭百宏、夏文周、張素忠等多戶業者,使得平和村機場附近儼然形成「九孔養殖專區」,對七美鄉民之經濟及就業貢獻頗多。
-
七美的養殖業發展過程中,曾多次有轉型的建議,如九孔產銷制度的改善、於馬公建立銷售中心、鮑魚科技島等諸多意見都曾被提出,但均未見顯著成效。6過往本鄉養殖的九孔種類主要有2種,一是珍珠九孔,從臺灣本島運龍鬚菜養殖;一是翡翠九孔,經由專門飼料養殖。除了養殖外目前業者也已經自己會培育出種苗,除自用也外銷至臺灣或馬公本島,但總體產量與育成率近年來已大不如以往。究其因,有環境汙染之後續影響與病毒傳染至瘟所致,民國八十四年(1995)八月三日,因蓋瑞颱風帶來強勁風浪,沖毀南滬港外巴拿馬籍的觸礁貨輪海衛號,造成燃油外洩,本鄉有5戶九孔養殖場受到污染,損失約1,500萬元。加上近年來九孔的育苗量與育成率不佳,民國九十二年(2003),全臺養殖場突然發生大規模九孔暴斃,發病時水溫為16~19℃,症狀與中國山東東山型「鮑低溫病毒病」十分類似,同年國立臺灣大學張本恆教授研究發現2種(致病力弱的60~70nm雙鏈RNA、和致病力強的30nm新病毒)20面體球形病毒,Chang等(2005)後來證實致病力強的新病毒是有囊膜的九孔疱疹樣病毒(herpes-likevirus),張本恆(2014)推測除了造成急性猝死的九孔病毒外,臺灣的九孔池與周圍海域,還有不知名的慢性病毒在作祟,使九孔慢慢地死,且持續期間很長,7導致七美本地之九孔鮑魚養殖產量也嚴重減產,目前僅剩一間業者「建興九孔養殖場」持續經營並致力於轉型,例如透過增加養殖鳳螺、硨磲貝、海鱺、錢鰻等,並改育新品種九孔「七星鮑魚」,寄望以多元化養殖因應,亦有餐廳業者發展出餵食海鱺、誘釣錢鰻等生態養殖產業,進一步朝向觀光養殖漁業發展。
-
文字引用|續修七美鄉
知識建檔|2025-01-2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