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來源:許玉河老師。

制字先師倉沮聖人神位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隱藏資訊

觀音亭「制字先師倉沮聖人神位」
-
觀音亭<本寺廟油香店建築碑記>記載,住持蔡德修有鑒於廟宇經費之維持,乃邀集林介仁及謝靜觀、陳長澤林裕堂等公同酌議於1928年秋,借地於澄源堂前建築日式家屋一座,分作兩棟,賃租日人收取租金,維持觀音亭香火。該碑以前總鎮吳宏洛清代所捐獻店屋為首,其中尚有前倉頡牌位也捐獻金五十円。
-
此塊牌位現存於觀音亭省善堂神龕內,全文為「制字先師倉沮聖人神位」,牌面上、左、右各有一龍,紅面金字陽刻。敬惜字紙、奉迎倉頡牌位的活動,盛行於清代媽宮媽宮士民常鳩貲合僱數人,每月赴各鄉拾取字紙,積貯書院中,每歲送之清流,沿為成例。同治11年(1872),許樹基、陳維新、蔡玉成、陳雁標、林瓊樹等議,於送字紙時,士子衣冠,齊集書院,以鼓吹儀仗,奉製字倉聖牌位,迎至媽宮觀音亭位於海濱為送之清流的最終地。
-
無獨有偶,舊奎壁澳六村於陰曆三月二十八日「請聖賢公」,又稱「過爐日」也有一塊類似牌位「制字先師倉沮聖帝仝神位」。湖東村原本與奎壁澳六村保有聯合迎王活動但日治時期暫停。1902年湖西設立公學校後,六村藉由勉勵學子念書應禮拜聖賢公,因此1905年湖東村倡議,另辦六村聯合請聖賢公過爐,六座宮廟初茲雕塑「制字先師倉沮聖帝仝神位」,訂於陰曆三月二十八日「請聖賢公」,又稱「過爐日」。爾後,北寮村又另行製作一塊「制字先師倉頡聖帝仝位神」牌位祭祀,但仍參與此相迎聖賢公牌位活動。
-
倉沮為倉頡與沮誦之合稱,中國上古神話人物,任黃帝史官,傳說倉頡發明文字,沮誦為其助手。劉知幾《史通》曰:「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昔軒轅氏受命,倉頡、沮誦實居其職。至於三代,其數漸繁。」《淮南子》:「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奉迎制字先師倉沮聖人神位,於清代、日治時代猶仍盛行於臺澎。例如,彰化崇文社於大正6年10月重立倉沮二聖神位并舉行恭迎聖駕活動,參與活動者有井野邊支廳長、長井彰化公學校長代理鈴木敎諭、林茂才熾昌、吳茂才錦卿、徐茂才昇平等人。
-
觀音亭「制字先師倉沮聖人神位」為清代媽宮士子敬惜字紙、奉迎倉頡牌位活動的遺物。舊奎壁澳「制字先師倉沮聖帝仝神位」,為日治時代湖西公學校設立後,地方士紳位鼓勵子弟勤勉於學,在迎王的基礎之上舉辦的活動。爾後,北寮村於二次戰後再製「制字先師倉頡聖帝仝位神」,彰顯古風。時代雖異,文風猶存。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9-05-15。知識更新|2019-08-3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