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石橋碑記錄

影像分類:石碑  2023石橋碑記錄|拍攝日期:2023-10-26(星期四)

網垵枋橋重建石橋碑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在今東安村網垵口,早期有一木橋連接旱溝方便民眾往來出入,清咸豐元年(1851)由董事林正排負責集資重建為石橋,並勒石為記,名為「網垵枋橋重建碑記」,碑高74公分、寬35.5公分,是目前望安地區最古老的石碑。如今馬路雖已拓寬,橋也不復見。但事蹟仍為地方流傳,此碑目前仍然立於原來橋邊的圍牆上,碑文如下:
-
網垵枋橋重建碑誌
-
蓋聞橋梁之設所以濟行人而刱置不宜尤難垂永遠網垵枋橋之建由來已久第歲遠年湮不無損壞今排等爰商同志重修石橋所有題名並勒之石以垂不朽是為誌
-
計開各舖戶姓名
-
許金興捐錢貳千文許元發捐錢壹千四百文國課館捐錢壹千文
-
林榮成捐錢壹千文黃協昌捐錢八百文許古松捐錢八百文
-
陳順勝捐錢六百文許元昌捐錢六百文許元春捐錢六百文
-
林和記捐錢六百文許鐘捐錢六百文許發勝捐錢六百文
-
林正排捐錢壹千四百文
-
咸豐元年歲次辛亥荔月吉旦董事林正排立
-
文字引用|望安鄉
-
本碑位於望安鄉東安村仙史宮以西約80公尺處的道路北畔(東安村25號民宅左後方),為玄武岩材質。碑文無標題,內容敘述1851年(清代咸豐元年),網垵的木橋已經損壞,因此鄉紳募資重建,以林正排為董事,共募得壹萬零捌佰文錢,改以石材在原地重建新橋,之後在同年農曆六月樹立石碑,說明重建始末。
-
此碑於伊能嘉矩《台灣踏查日記》中曾提及。隨著時代演變,原先的路面現今由混凝土填築加高,碑文所述網垵「石橋」遺跡已不復見。目前石碑鑲嵌於砌石圍牆底部,與石塊之間留有空隙,外觀尚稱完整,惟表面有風化情形、右上緣可見明顯缺角。根據何培夫(1999)拓印測量結果,碑高約74公分、寬約35公分;望安鄉(2012)記載也相仿,碑高同為74公分,碑寬則為35.5公分,較之略減。本文作者2025年測量,此碑高約74公分、寬約35.5公分、厚達15公分。
-
該碑記原本沒有句讀,重新標註後全文如下:
-
「蓋聞橋梁之設,所以濟行人;而刱置不宜,尤難垂永遠。網垵枋橋之建,由來已久。第歲遠年湮,不無損壞。今排等爰商同志,重建石橋。所有題名並勒之石,以垂不朽,是為誌。
-
計開各舖戶姓名:
-
許金興,捐錢貳千文。許元發,捐錢壹千四百文。
-
國課館,捐錢壹千文。林榮成,捐錢壹千文。
-
黃協昌,捐錢八百文。許古松,捐錢八百文。
陳順勝,捐錢六百文。許元昌,捐錢六百文。
-
許元春,捐錢六百文。林和記,捐錢六百文。
-
許因■,捐錢六百文。許發勝,捐錢六百文。
-
林正排,捐錢壹仟四百文。
-
咸豐元年歲次辛亥,荔月吉旦。董事林正排立。」
-
(註:■為碑文漫漶,無法判讀)
-
碑文中的「舖戶」,是商行或船隊的名號,冠以負責人的姓。例如「許金興」為許光圈創立的金興商行、「許古松」為許誥創立的古松商行。由碑文可知1851年間,當地的金興、古松、元發、元春、元昌、發勝等商號為許姓族裔所有;和記、榮成等商號為林姓族裔所有;協昌為黃姓後裔的事業;順勝為陳姓後裔的商號。至於國課館,則可能為官方的稅捐雜役單位。
-
#感謝何培夫先生拓印紀錄
#感謝許良誌先生指引
#感謝許秋霞小姐提供在地記憶
-
參考資料
-
重建網垵枋橋碑記(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
〈伊能嘉矩全臺灣實查地圖〉,伊能嘉矩手稿,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館」(https://docusky.org.tw/DocuSky/docuTools/DocuGIS/index.html?s=ino )
-
作者|吳令丞
知識建檔|2017-07-02。知識更新|2025-07-11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