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壕

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澎湖位處台灣海峽中段,東可抵中國大陸,西可為臺灣門戶,北可與日本、韓國聯繫,南可達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因此在東亞國際戰略中,擁有特殊而顯著的地位。故遠自大航海時代以迄近代,先後有荷蘭、明鄭、滿清、法國、日本等勢力的侵入,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清日甲午(1894)戰爭未期,日本為了能在戰後佔有臺灣,於次年乙未年(1895)乃發兵進佔澎湖,以強化其談判時的優勢。日人領有臺灣後,於日俄戰爭前興建多座砲臺,成立澎湖島要塞,同時也建立馬公要港部,作為其帝國艦隊的南方基地之一。
-
太平洋戰爭前夕,馬公要港部改制並升格為馬公警備府,戰爭始起,為了加強並統合臺灣地區的防禦,乃將馬公警備府移往臺灣,並改為高雄警備府,澎湖地區則另外成立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統領戊守部隊。太平洋戰爭末期,在臺灣的防禦態勢中,日軍將未來的決戰地點預設在高雄、屏東或是桃園台北一帶,同時也預估美軍可能於昭和19年(1944)的9月,在恆春或東部海岸登陸,並在澎湖列島進行分離作戰,以此為計劃展開包含震洋隊的各守備部隊佈署。然而隨著沖島戰役的結束,美軍對台灣發動兩棲攻擊的可能性大為降低,日軍乃將防禦計畫修改為固守臺灣及周邊島嶼,以避免臺灣成為美國的海空基地。本以襲擊美軍運輸船團的臺灣震洋隊,也在整體戰略環境變動的情況下,在作戰任務中增列攔截行經臺灣海峽北上的美軍艦隊。在國軍後來繳獲的日本海軍〈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防禦計畫〉中即曾提到,水上特攻隊(震洋隊)要以地勤人員擔任八罩島東鼻頭的警衛,同時搜索敵艦隊、運輸艦隊實行特攻作戰。
-
另方面,日軍之所以會分別選定東鼻頭與八單島來作為其特攻部隊的基地,乃是因為東鼻頭位處於澎湖灣的門口、馬公港的前哨;而八罩島則是美軍行軍臺灣海峽時的必經之地。若從第24、25震洋隊所配備之1型艇的續航距離來看,在16節航速的情況下,其最遠可跑110海,約204公里。但由於出擊的成功率不高,所以每次出航都要考量到折返的可能性,為此就必須預留返航的油料,這也使得航行無法達到最大最遠的距離。同時,也要扣除掉因轉彎、待命、漏油等負面因素所造成的航程限制。簡言之,1型艇的最大直線航行距離雖可達200餘公里,但減去折返、繞行、油耗等因素,其實際的作戰半徑當不及100公里,但即便如此,部屬在澎湖的震洋隊也足以威脅到行經臺灣海峽南段的美軍艦隊了。
-
東鼻頭震洋艇基地的建構》
-
第24、25震洋隊於昭和20年(1945)初離開日本,隨運輸船團南下,至2初抵達臺灣基隆港,後南下至高雄集結人員、物資,等待前往澎湖。與此同時,臺灣本地招募的預科練、海軍志願兵等,也在高雄受訓後,相繼編入特攻部隊,其中曾在澎湖成長並到臺灣就學、從軍的山口正昭老先生,也因特殊的澎湖經驗而被派往第24震洋隊。
-
臺灣海峽冬季的惡劣海象,使得震洋隊的調動有所延誤,直到2月中旬,若松祿郎隊長等人才先行前往澎湖探勘基地設立位址。2月下旬,這2支特攻隊陸續分批次前往澎湖,而為了能盡快完成震洋艇格納壕的修築,乃蒐羅了許多因轟炸而毀壞的營舍木料,並利用美軍偵察機的出勤間隔,快速完成運輸任務。
-
然而,在稍後的震洋艇運輸、卸載作業中,第25震洋隊的運輸船受到美軍戰機襲擊,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失。第25震洋隊在受到空襲後,殘部乃前往東鼻頭基地駐紮、建設。昭和20年(1945)4月下旬,第24震洋隊的佐佐木、近藤、藤本等3名飛曹與第2艇隊隊長山本名,搭乘2艘震洋艇從馬公出發前往東鼻頭基地,以了解實際情況,並確認何時可將八罩島部隊運往東鼻頭。6月中旬,第25震洋隊開始往臺灣移動,至7月以全部轉往臺灣。7月下旬,第24震洋隊共派出山本明第2艇隊、東七郎第4艇隊各12名搭乘員,以及約全隊半數的震洋艇、武器、資材前往東鼻頭基地,並接續未完成的工程。
-
從第25震洋隊接手過來的東鼻頭基地,基本上維持著原來的樣子,他們留下了一些物資,也還有些工作要完成。與八罩島的情況類似,在東鼻頭基地這邊也徵調本地人協助興建基地。而基地內用以存放震洋艇的格納壕則是先由第25震洋隊挖掘,後再由調動而來的第24震洋隊完成。除了格納壕外,基地內還有兵舍2間、衛生室1間、士官兵舍1間、通信室1間、烹炊所1間、浴室1間等散落在格納壕旁側的區域。與八罩島洞穴生活相比,東鼻頭基地有專為軍隊設計且設備完善的兵舍,因此調往到東鼻頭基地駐防的第24震洋隊隊員,其生活情況要比在八罩島基地舒服許多。沿著烹炊所旁的小徑往山上走,在山頂處有一座以銀合歡樹偽裝的高射砲陣地,但其不屬於震洋隊。另外,東鼻頭基地以海濱的棧橋為界,分為海軍與陸軍的營區。
-
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壕的地理位置》
-
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壕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内垵村東鼻頭山北側、牛心灣南側的半島形基地北坡上,即現今的陸軍特種作戰部隊海龍蛙兵101兩棲偵查營營區内。周邊的地形除了前方與水面接壤的平坦地之外,其餘都是延綿環繞的臺地地形,格納壕的南方為東鼻頭山;西北方是五二高地;北端則有牛心灣牛心山;向東延伸則是東鼻頭岬端高45.4公尺,且可俯瞰牛心灣、澎湖内海的小頭角,而小頭角的西側則是海拔51.3公尺的風坑與海拔51.6公尺的羊山,其可俯瞰內垵灣及内垵南漁港,遠眺虎井嶼桶盤嶼,天氣晴朗時還可以遙望望安嶼將軍嶼
-
二戰未期日本有天上神風、海上震洋的自殺性特攻戰術。臺灣地區的震洋特攻隊部署在高雄左營、澎湖東鼻頭、基隆、屏東車城、臺北關渡等地,震洋艇平時藏在山壁挖鑿的山洞(即格納壕),各壕間有橫坑相通,格納壕為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軍事遺跡,從地理環境來看,此基地的南面、西面皆有高聳的臺地為屏,而循牛心灣出海又可抵馬公灣、澎湖本島,兼具了隱密與便捷的特質。在空間環境上,其與國定古蹟西嶼東砲臺西嶼東臺戰爭導覽園區、五孔頂及王屋營區等為鄰,有其在文化、觀光、軍事面向上的特妹地位與價值。
-
《格納壕內部空間形式》
-
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壕為東鼻頭第廿五震洋隊基地的設施之一,現遺址可見4座壕洞,其中有3座壕洞以橫穴左右互通,第4座則坐落在稍遠處。就其平面來看,4座壕洞皆為近似長方形的平面,每座壕洞前三到四分之一的出口段,都有因混凝土加固外框而形成平直的進口,後段則為隨壁體自然呈現的樣貌,但也不脫長條狀的特性。連接第1、2、3窟的橫穴通路也是長方形平面,但因只用於人行通過,故較存放震洋艇的格納壕來得窄小。
-
就内部形式來看,第1窟、第2窟內部有著極高的相似性,內部空間皆略星方拱樣式,沿著壁體可看出因施工進程而顯現出的層次差異。2座格納壕以1略呈方拱的小型橫穴聯結,以供隊員進出、支援使用。這2座格納壕底部的兩側長條形混凝土臺,據研判應為後來國軍需要而加建。第4窟的「集水所」,其内部的空間形式與第1、2、3窟的方拱略有不同,其以半圓形的方式呈現。入口混凝土加固外框亦呈現半圓形,且其長度較第1窟的加固外框為多,可受保護面積相對增加。此集水所長約26.5公尺、寬約3公尺,其地坪有一道長約8公尺、深0.46公尺以混凝土製成的水溝,靠近壕洞入口處則有長寬約1公尺、深0.82公尺的蓄水池,地層內滲出的天然泉水應可由此而匯集。另外,在集水所中段左右靠近岩壁的地方則各還有1座以塊石堆砌成的環形水池。
-
《格納壕容量測量》
-
依據海軍設施本部於昭和20年(1945)製成的「魚雷射堡甲標的揚卸施設二震洋基地構築要領」,可知震洋艇格納壕的標準高度為2.5公尺、寬3公尺、深27公尺,體積約為202.5立方公尺,以此為基準,日軍規劃其將可藏匿4艘震洋艇。
-
依據波佐義明的回憶,當時他看到3座高2.1公尺、寬2.5公尺壕洞,是第廿五震洋隊先行挖掘的。詳盡測量後,測出第1窟總長約31.8公尺、寬3.4公尺,兩側混凝土臺基各佔約0.75公尺,將其扣除後,第1窟可容納震洋艇的寬度約1.9公尺。若以震洋1型艇寬1.67公尺加以比對,尚有20餘公分的空間,但仍略顯窄小。第1窟的長、寬、高其體積約為241.11立方公尺,以長度31.8公尺推算,此窟應可存放4艘震洋艇。連接第1、2窟的橫穴,長約11.4公尺、寬1.6公尺、高1.6公尺,體積為29.18立方公尺。而從其寬度1.6公尺可知,橫穴至多可容納2人交錯而過。而1.6公尺的高度,代表行經其間須微微彎腰,尺寸上的安排亦可推估當時的日本人體型較今日來的矮小。
-
第2窟長約31公尺、寬約3.4公尺、高約2.5公尺,體積為263.5立方公尺,第2窟體積因底部土石較少,故其體積較第1窟為大,但從總長來判斷則其與第1窟極為接近,故可容納的震洋艇應也為4艘。連接第2、3窟的橫穴,長約11.8公尺、寬1.5公尺、高約1.56公尺,體積為27.6立方公尺。第3窟長約37.4公尺、寬3.4公尺,其兩側混凝土臺各佔約0.75公尺,將其扣除後,第3窟可容納震洋艇的寬度約1.9公尺,另有高3.06公尺,體積為389.11立方公尺,從其總長應可判斷能容納5艘震洋艇。第4窟總長約26.6公尺、寬3公尺、高3.1公尺,體積為247.38立方公尺。從水溝、集水池的存在推斷其為集水所,故應未用於置放震洋艇。從現今測得尺寸推算,則第1窟到第3窟共可藏約13艘。
-
文字引用|文化資產叢書
知識建檔|2021-09-11。知識更新|2024-11-2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