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壕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1942年日軍於太平洋戰爭失利後,便採取自殺式攻擊戰略手法,於1944年3月日本軍令部制定了「特殊其息兵器」之試作方針,由日軍參謀本部作戰課航空班長鹿子島隆等人擬定特攻計畫,除了用飛機機身來碰撞的「神風特攻隊」及「櫻花特攻機」外,還有特殊潛航艇的水中特攻兵器「蛟龍」、「海龍」及人間魚雷「回天」;向敵艦衝入自爆的水上特攻兵器「震洋」高速艇及其他特攻兵器等。
-
1944年4月這種「決死兵器」便由日本第10技術研究所專門研製,按照日本軍部的設計要求,主要由摩托艇加以改造,艇長約5公尺,寬約1.2公尺,全重約1.4噸,動力是以汽車用的汽油機加以必要的改造後裝置艇內,最大速度約為25節,艇員為1人,設計者特別為每艘的艇首安裝撞擊起爆的撞角引信,引爆艇內250公斤的高爆炸藥,以達到撞沉敵艦的效果。
-
第一艘「震洋艇」選定於日本海軍紀念日5月27日下水,艇的主體用膠合板(木製合板)製成,這反映出研製者想儘量減輕艇身的重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美國空軍大規模轟炸的嚴重打擊下,日本鋼材已極度匱乏。震洋艇艇首裝250公斤的高爆炸藥是它的威力所在。除此之外,還裝有120毫米的火箭發射器,艇的上方也裝有割網器,用來割斷漁網或偽裝網等。
-
現狀|
-
東鼻頭震洋隊基地當年共由格納壕、兵舍等設施組成。經過數十年風吹日曬、崩塌、國軍使用等內、外力因素影響,現僅留存清楚可辨的壕洞4座。格納壕除入口處有雜草、枯枝外,外部大致保存完好,而其內部除少部分土石坍塌外,壁體亦多維持在良好的狀態。而格納壕前的空地原有兵舍數棟以及可能有的震洋艇下海用鐵軌滑台等設施,現都已不存。從1979年10月1日由林務局攝影繪製,1981年9月由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署印製的航空測量圖所顯示部分木造建築遺址可能位置。目前從第1窟到第3窟之間的長方形空地,則已改變地貌作為國軍靶場使用多年。
-
文字引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