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開澎舉人
-
字愧賢,
奎璧澳湖西社人(今
湖西村);生於
乾隆11年(1746),卒於
道光元年(1821),享年76歲。是辛家於順治年間在
湖西創置田園同時建宗祠傳下四房子孫的開澎始祖秉啟(又名一明)後代,辛齊光是第三房也稱為大三房子孫。
-
乾隆34年(1769)23歲時成為諸生(秀才);
嘉慶6年(1801)56歲才成為臺灣府學歲貢生第一名,有臺灣兵備道的慶保在
嘉慶6年(1801)為他立匾「經元」一方。其族人也希望能光宗耀祖出外做官補個好缺,乃於次年在祖廟內立了塊「補缺堂」的匾額。他曾應鄉試十餘科,經歷30餘年,內渡福建赴考,迭遭風險,而幾近不返。因事母至孝,乃決定終養老母暫不赴試。直到
嘉慶15年(1810),辛齊光已66歲了,其母以90餘歲高齡壽終之後,待服3年喪滿,再赴鄉試,以年近70之「皓首」蒙受
嘉慶18年(1813)癸酉科周濱海榜欽賜舉人,為澎湖士子開先河,掙得「開澎舉人」之名。所謂欽賜舉人系指額外錄取的,祖廟內掛有一塊「文魁」匾。澎湖自辛齊光欽賜舉人後,每科與鄉試者有人、膺房薦者有人,文風日盛於昔。
-
辛齊光家道頗富裕,才能十餘次赴福州省城參加鄉試,而且樂善好施,以下就所得的資料列述其事蹟:嘗捐百金以倡修
文石書院以及郡城試寓考棚;又建造
湖東、
西溪二處石橋,以便利行人;修
港底尾、書院崎二處大路,修蟳廣汐石堤,過
中墩有淺水可涉,復有此石堤至北山社,方便路人涉水而過,又於堤旁建福德祠,以保佑行人膜拜憩息。鄉里有古塚,經風雨侵蝕,棺骸露跡,悉拾置於一處,封築為義塚。又建「敬聖亭」廣拾字紙。遇到貧病者常賙濟之;有借貸而無力償還者,都將借據焚燒。朋友有喪,貧窮無力埋葬者,均準備棺木與予營葬;以此義行聞達於鄉里。曾主講
文石書院善誘後學,教人種實踐,留心考據,終日不怠,中舉後,不因年歲大,仍然上書當局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也被《重纂福建通誌》列為國朝孝義錄內,也傳承採輯澎湖節孝事蹟,讓後來還是生員的
蔡廷蘭繼續纂輯,並刊載於澎湖誌書內。
-
蔡月琴女士(住
湖西村52-1號),口述:「辛齊光母親,今
大赤崁村人,下嫁
湖西後,視海水潮汐,肩背包巾及吊籃(民初掛於胸前置物,猶如今之旅行袋)涉水回娘家「做客」,並前往
龍德宮參拜主神哪吒三太子後分靈至
湖西村天后宮。待齊光年長,亦隨同慈母省親,體驗背母涉水走路之苦,為官後,體恤母親「做客」之辛勞,修「永安石堤」,「蟳廣汐石堤」之便道。」
-
文獻引用|《
湖西村史》
-
辛濟公即是辛齊光,因為是開澎舉人,所以民間流傳著一些故事。辛濟公考三次才中舉人,前二次考試時,他將文章賣給別人,結果買他文章的人都考中,辛濟公本身卻落榜。不過辛濟公沒有放棄,繼續考第三次試,考場的主考官問辛濟公,為什麼年紀這麼大了才來考試?辛濟公回答因為我的名字裡有濟,讀聖賢書求取功名,就是要一生濟世造福鄉民,後來果然中舉。
-
一日辛舉人在街上逛,遇到一位姓蔡的老人,他一看到辛舉人,就打他的頭,還將帽子打飛出去。辛舉人的子孫看到,心裡很不是滋味,認為舉人的頭怎能讓人隨便亂打,準備要將那人拿下治罪,辛舉人卻連忙制止,並為
蔡姓老人打圓場,說他不是打我的頭,而是我的帽子有灰塵,原來是要把它拍乾淨,結果不小心就把帽子打下來,在辛舉人的幫助下,
蔡姓老人逃過一劫。
-
但這位老人不但沒得到教訓,反而四處跟人宣傳,說他打了辛舉人的頭,還說連舉人都奈何不了他,以後還有誰敢惹我。不久,蔡老人被抓去關,其親朋好友皆視而不聞,沒有人去探監。只有辛濟公拿了一隻被斬斷腳的蟳去探監,意思就是說螃蟹沒有腳就不會爬,如果你還不知悔改,那只好就像沒有腳的蟳,認命的關在牢裡。蔡老人很後悔的跟舉人哭訴,如果你當時願意教我做人的道理,今天就不會遭受牢獄之災了。
-
資訊來源|
湖西鄉志
知識建檔|2017-10-30。知識更新|2024-10-09
修正建議回報辛齊光,字愧賢,奎璧澳湖西社人,由台灣府學歲貢。嘉慶六年癸酉科,欽賜舉人。家頗裕,樂善好施,嘗出貲百金倡修文石書院及郡城試寓。又嘗造湖東、西溪二處石橋,修港底尾、書院崎二處大路,置石板於中墩,徒涉得無苦。又修蟳廣汐石堤,堤邊建福德祠以便行人憩息。鄉有古塚,經風雨,棺骸露積;悉拾置一處,封築義塚。又建敬聖亭,廣拾字紙。其生平善事,指不勝屈。遇貧困,輒周恤之。有借貸不能償,悉免之,而焚其券。友有喪,貧無以殮,備棺營葬。以此,義聲達鄉里。少年力學,事母孝。二十三歲為諸生,應鄉試十餘科,內渡遭風幾殆。時母春秋高,慮風波不測,遂決意終養。母九十餘歲歿,齊光年六十六矣;哀慟幾絕,喪葬盡禮。服闕,再赴秋闈。皓首登瀛,為澎士先。耄年,猶杖策一上公交車。歸課子孫,藏書滿家,留心考據。既又主講文石書院,善引進後學,教人重實踐。課諸生終日,諄諄不怠。年七十六,無病終。今之論文章行誼者,皆推齊光云。
辛齊光,字愧賢,湖西社人。由台灣府學,嘉慶六年歲貢,癸酉科欽賜舉人。家頗裕,樂善好施。嘗出數百金倡修文石書院及郡城試寓;又嘗造湖東、西溪二處石橋,修港底尾、書院崎二處大路,置石板於中墩,徒涉得無苦;又修蟳廣汐石堤,堤邊建福德祠,以便行人憩息。鄉有古塚,經風雨棺骸露積,悉拾置一處,封築義塚。又建敬聖亭,廣拾字紙。遇貧輒周恤之;有借貸不能償,悉焚其券。友有喪,貧無以殮,為備棺營葬。以此義聲達鄉里。少年力學,應鄉試十餘科,內渡遭風幾殆。時母年高,慮風波不測,遂決意杜門養母。母九十餘歲沒,齊光年六十六矣,盡哀盡禮。服闋再赴秋闈,皓首登瀛,為澎士先。耄年尤杖策一上公車,歸課子孫,藏書滿家,留心考據。既又主講文石書院,善誘後學,教人重實踐,課諸生終日不怠。年七十六,無病而卒。
嘉慶癸酉科:辛齊光(由歲貢,有傳)。嘉慶六年:辛齊光由府學(以上見「續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