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辛家古宅記錄

影像分類:古厝  2024辛家古宅記錄|拍攝日期:2024-01-14(星期日)

辛家古宅

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湖西辛家古宅
-
湖西辛家古宅竣工於昭和8年(1933),建築外觀屬一落四櫸頭,形式與大陸漳、泉及金門地區的傳統居民皆有相當接近的特質,較明顯的外觀差異大概就是建築材料上的運用,大陸與金門地區採用磚石,澎湖地區則多以硓𥑮石砌築牆體,屋頂覆蓋傳統的聞式屋瓦,瓦片的鋪設多半採「疊三」砌法,屋頂形式主要為硬山式。大厝身屋面採前後兩坡落水,依循傳統的陰陽坡觀念作法,前方屋坡簷高略過於後方屋坡,屋面的深度前方較後方短淺。山牆的脊頭多採圓形頭。
-
古宅基地呈現狹長型,建築座東北朝西南,以大厝身為建築主體,左右伸出間仔,環抱深井,前設門樓,深井與大厝身交接處設亭一座,形成三合院的配置型態,合院正面前方的外埕生活設施置一口水井。
-
傳統大厝身前屋坡與亭的背面屋頂交接位置設排水槽向兩側間仔流洩,沿著間仔壁(與亭壁為共同壁)往深井方向排出,而在辛家古宅的作法,是沿著間仔壁設一條排水天溝引導排水轉洩至深井,並且在洩水口置一片滴水瓦來防止水量較大時,避免造成水流衝向壁面的情形。大厝身左右房間的前屋坡洩水也是直接排到兩側間仔(大間仔)屋面。在大間仔屋頂後屋坡(外側)瓦作,接近大厝身的位置見到砌有一列尺磚隴,這條瓦隴與正面壁(前簷牆)之間為一條洩水溝,這個作法有兩個原因,一是因應排水需要所作的外觀形式應對,二是作為屋頂為修時的動線,在大身後屋坡及尾間仔上端屋面都能看到。以上屋頂的排洩水作法與地上排水設施的規劃,在傳統民居稱作「放水」。
-
辛家古宅的規模總面積約110平方公尺,總進深逾15公尺。大厝身採三開間,大廳寬接近5公尺半。大厝身左右伸出的間仔約8.2公尺,大厝身左右房前與間仔之間有條「巷路」,寬約1.2公尺,通往古宅兩側的空間,類似一般的子孫巷。左間仔的大間仔是灶腳(廚房)、尾間仔則為棧間;右間仔的大間仔及尾間仔過去都作為房間使用,不設茅房,而是採用夜壺及便盆。門樓形式麕於八卦樓,互右牆面頂部做牆街頸,並以彩繪磁磚裝飾。
-
大廳與正門前方的砱墘地坪做尺磚斜鋪,亭與深井的鋪磚則是採用人字鋪法及順砌(深井)與交丁鋪法(亭)來象徵人丁興旺。另外,巷路也鋪尺磚地坪。
-
地坪的高度從大廳往前降低,左右間仔往中庭降低,一是象徵空間的位序,二是考慮放水(洩水)的功能。不過基於「積財」的風俗觀念,深井的地坪除了較建築本體空間低之外,也會比門樓前方的高程來的低些,如此可讓雨水暫留,待水位高過掖孔即可排出。
-
古宅牆體採用硓𥑮石與土埆磚牆組成承重牆系統,做為建築的主要支撐構造體,這個兩種牆體構造的組合運用的作法至少從清代便已開始。以大厝身來說,先是以硓𥑮石牆體圍塑出接近封閉的矩型平面,內部再砌土埆磚的中清壁作為隔斷牆,加強前後壁的結構作用,以達到穩定性較佳的結構平面,但是門窗開口部的留設卻受到局限,基於整體結構安全考量,開口部尺寸基本上並不算大,且開口部上方多有利用不材或者磚材補強,這稱作「過路」,其長度超出窗戶寬度約2至5寸。另外,這棟古宅的大厝身大歸壁沒有開窗,僅在牆頂留氣窗,這也是一般清代澎湖民居常見的作法。除此之外,硓𥑮石牆體在轉角位置以汕石(密度高的珊瑚石)堆砌,主要原因是天然形成的硓𥑮石外形呈現不規則,所以利用整平後的汕石做規矩的轉角,或者亭左右間仔壁前端的收齊。
-
其餘兩條間仔與門樓也是採用硓𥑮石構造的牆體,牆角作法也是如此處理,其中門樓左右汕石下端墊著玄武石,過去家境較好的民居開口部常會這樣處理。
-
辛家古宅的門扇多屬拼組板門,主要為雙開形式。另外,在大厝身左右房採雙開板門,左右巷路的雙開板門則是採用一爿是大門板,另一半是小門板,類似子母門。窗戶的部份,外窗多為水泥直櫺窗(外做洗石子粉刷),三只四縫形式;內窗為無雙窗,在左爿尾間仔的外側有一樘磚組砌外窗。大厝身左右房與大廳之間的中清壁也是做木作無雙窗,但是形式較為細長,在大厝身前屋坡及左右間仔的後屋坡開有採光天窗。
-
屋架系統採一般傳統擱檁式承重牆結構形式之建物常用的作法,此種屋架僅需將桁木(檁子或楹仔)擱在山牆(大歸壁)及中清壁上,無須再做其它結構物輔助支撐。大廳的正脊做有八卦彩繪。屋桁入牆的部位抹灰漿止潮。另外,在大廳前方靠近左右門的位置應有六角型斷面的燈樑,現已不存在。左右房前方離地約六尺高的位置也架設木桁,過去是房間置物空間的位置,為半閣樓式。亭的部份也是相同形式的屋架,木兩端置於亭壁,亭與大厝身前屋坡交接位置安一支水槽樑。巷路的區域是大厝身與間仔的屋架交接位置,可以看到前後厝身突出的屋桁,巷路上端也一架屋桁。亭與門樓的屋瓦與合院其它部位不同,採用筒板瓦屋面(清代以前地方民居受限不得採用此種屋面形式,日治時期之後才開始運用),簷口設瓦當、滴水。屋面下端的構造方面,在屋桁上端以木作椽板(也稱桷仔,平均寬14公分,厚度1.5公分)滿鋪,(合桷或密桷)再以灰漿(座灰)抹底後蓋瓦。
-
文字引用|澎湖文化資產叢書
知識建檔|2017-03-09。知識更新|2024-11-2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平台知識總數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