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嵵裡漁業發展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嵵裡的耕地很少,但是嵵裡虎井桶盤一帶的海域卻是澎湖最好的鰮魚漁場之一,聚落南岸又有適合發展地曳網的沙灘,所以先民多以漁業維生,婦女則從事零星的耕作和水產製造、補網等工作。根據大正6年(1917)的調查,當時嵵裡的居民有102戶、572人,其中專業及兼業的漁民有204人;全聚落共有26艘漁船(其中有6艘經營到馬公的雜貨搬運),大多從事船曳網(16組)及一支釣,另外還有11組地曳網,年漁獲總值約2,051圓。
-
昭和5年(1930)嵵裡有98戶、628人,其中從事漁撈的有391人,另外還有12人從事水產製造業。全聚落共有34艘漁船,大多從事鰮魚船曳網(11組)漁業,地曳網則增加為13組,全年的漁獲總值約為6,560圓。農業狀況則和大正年間差不多,全聚落的牛增加為34頭,平均2.9戶擁有1頭;豬增加為215頭,平均每戶養2.2頭(澎湖廳水產會1932:205-206)。
-
漁業方面則從民國41年(1952)起逐漸蓬勃發展,到民國65年(1976)左右已經擁有50多艘以捕捉臭肉鰮、小管為主的動力漁船。民國80年(1991)以後漁船的馬力更逐漸加大,有20多艘160匹馬力以上(最大有500匹馬力)的漁港,專門在近海從事拖網、延繩釣流刺網漁業,40餘艘在沿海從事焚寄網的也都有100匹馬力左右。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4輯|2006年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