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刺網漁業─流刺網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青鱗網、浮網
-
澎湖的流刺網俗稱為「浮網」,捕捉的魚種有青鱗(屬於鳁類)、鰹魚、烏鯧、嘉臘(屬於鯛類)、鯊魚及鰆魚等,漁場、漁期和漁網大小都因所捕捉的魚種而異。作業時使用1艘漁船,漁夫人數因漁船大小而略有增減,通常大船載7人,小船載4-5人。每個漁夫自備若干張網片(約5-10張),每張網片長約11公尺,寬約10公尺,到船上再縫接成1張漁網。每個月的出海日數因風浪大小及月光明暗而異,多則有14天,少則5天。大都在下午4-5時出海,天黑前到達漁場,晚上11-12時回港。漁船到達漁場後先確定魚群的密度或蹤跡,再適時投網,讓它隨著潮水漂流。漁網依長度在上綱的兩端及中間綁上3-8個浮標桶,再點上燃煤油燈做標幟。漁船則跟在一旁漂流,大約等2-3個小時後,再收網取魚,一個晚上大約可以投網、收網3-4次,漁獲大多採取由漁夫和漁船(算一個人)一起均分的原則來分配。
-
最早的流刺網據說是捕捉青鱗鳁的「青鱗網」,大約起始於清乾隆中葉(約1760年左右)。漁場在澎湖灣內,水深約15-30公尺左右,底質為泥沙,而且有珊瑚礁散布的海域。漁期在農曆的2月到8月之間,以3-4月為盛漁期,使用的漁網長約260公尺左右。乾隆晚年(約1790年左右)又出現捕捉鰹魚、烏鯧、鯊魚及嘉臘魚的流刺網,79漁場主要在西嶼西方約25浬範圍以內,底質為泥沙和珊瑚礁間雜,水深約50-60公尺的海域。漁期從農曆2月下旬到5月上旬,以2月下旬到3月上旬為盛漁期,使用的網長約450-650公尺不等。到日治時期(約1895年左右)才引進鰆魚流刺網,漁場在西嶼沿岸及目斗嶼西方到小門嶼沿岸,底質多泥沙,也有珊瑚礁分佈,水深約25公尺的海域,使用的漁網長度只有150公尺左右。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五)|物產志》
知識建檔|2021-12-11。知識更新|2024-06-0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