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08|商業
商店
09|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產業
漁業
漁業發展
馬公市
桶盤里
桶盤里漁業
───
桶盤漁業發展
馬公市
桶盤里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桶盤嶼
沿岸都是
玄武岩
海崖,只有北岸有一個可供漁船出入的小海灣,小海灣內水深約3公尺,多砂礫底質,而且有礁岩散佈;沿海潮差相當大,海流複雜、湍急,海底多硓暗礁,鰮魚產量很多。
-
桶盤嶼
的居民起先多以手釣、投網、底拖網(
地曳網
)、船曳網等漁業維生,到同治晚期(約
1870年
左右)鯛魚
延繩釣
漁業才逐漸盛行(澎湖廳1932:256)。
大正6年
(1917)
桶盤
的居民只有36戶、237人,其中有82人從事漁業;全聚落一共有25艘漁船,漁業種類和
虎井
相似,主要有11組沙鰍船曳網、3組鰹魚
流刺網
、3組
地曳網
,也有不少人從事一支釣及投網漁業。年漁獲總值約有7,908圓,漁業收入高居全澎湖之首。
-
大正12年
(1923)
以後
桶盤
也出現了從事鯛魚
延繩釣
的小型機動漁船;48包括陳永福在
大正12年
買的順得丸(7.23噸),陳扶全在
大正14年
(1925)
買的
桶盤
丸(11.96噸),及陳珍在
昭和3年
(1928)
買的寶興丸(5.28噸)。49
昭和5年
(1930)
桶盤嶼
的居民有35戶、331人,其中從事漁撈的有293人,還有6名水產加工業者,主要漁業有傳統的手釣烏賊10組、沙鰍船曳網9組、鯛魚
延繩釣
10組(其中發動機漁船有7組)、
地曳網
4組,及在
昭和3年
才引進的鰆魚曳繩釣10組(業者同
延繩釣
)、鰮魚
焚寄網
2組,年漁獲總值約有20,562圓,農業方面則和大正初年相似(澎湖廳1932:252-256)。
-
桶盤
的漁業在戰後更加蓬勃發展,因此島上的居民人數從500多人逐漸增加到700人左右;
民國60年
(1971)
以後人口雖然已不足500人,仍然可以集資千餘萬元將
福海宮
擴建為當年稱冠澎湖的大廟,在
民國62年
(1973)
舉行入火大典時還吸引了2,000多個各地的香客登島觀禮。由於漁業景氣空前的繁容,一些經濟寬裕的居民紛紛遷到
馬公
購屋居住,到
民國77年
(1988)
以後留在島上的人口已不到200人;
民國80年
(1991)
澎湖的近海漁業資源日漸枯竭之後,
桶盤嶼
的漁業也迅速沒落,目前漁港內的漁船已寥寥可數(不到10艘)。
-
資訊引用|
馬公市
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6輯|
2006年
)
知識錯誤回報
完整閱讀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鼎灣衛生室
|
鼎灣村
|
醫療院所
潭邊漁港
|
潭邊村
|
建築
中屯漁港
|
中屯村
|
建築
張希文
|
赤崁村
|
人物
金泉泰造船廠
|
竹灣村
|
建築
共合造船廠
|
竹灣村
|
建築
竹灣養殖漁業
|
竹灣村
|
漁業
浮塭燈塔
|
風櫃里
|
建築
福德廟
|
大池村
|
寺廟
日式店屋
|
中央里
|
建築
魯國大夫廟
|
外垵村
|
寺廟
溫王宮
|
外垵村
|
寺廟
青灣
|
嵵裡里
|
地名
長岸
|
後寮村
|
地名
井垵嵵裡養殖漁業
|
嵵裡里
|
漁業
潭邊漁港
|
潭邊村
|
建築
講美村
|
講美村
|
聚落
小白沙嶼
|
鳥嶼村
|
島嶼
北極殿
|
沙港村
|
寺廟
過船仔溝
|
吉貝村
|
島嶼
知識平台|資訊總數
7,089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