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明治28)年3月,日軍佔領澎湖後,部隊官兵苦於氣候炎熱,患疫痛者甚多,而島上水井非鹹即髒,缺乏良好水質的水井,日治政府乃積極尋找水質良好的水源來提供
馬公地區軍民飲用。
-
1929(昭和4)年前,澎湖居民用水皆依賴地下井水源,
1926(
昭和2年)由台灣總督府出資223,220日元,澎湖廳補助52,265日元,
馬公街役場負擔78,309日元,共計353,774日元,設
馬公自來水廠,並沿
馬公與
紅木埕之海岸線開鑿深水井六口,深各為450尺,並於地表下35尺硬岩層中鑿隧道連接六口水井,隧道寬4尺高5.5尺,總長為2796尺。本地人稱「地下水庫」。貯存在地下水庫內之水,經「體壓空氣揚水室」(今三官殿西側)馬達抽送至建於今澎湖一信總社東側停車場,高約30公尺的貯水塔(已拆除),再經由直徑八吋的配水管將水送到
馬公街各用戶使用。
-
1928(昭和3)年日治政府再斥資25萬日元,於今
文澳派出所東側高地構建
文澳水源地,並開鑿150公尺深水井三口,與地下水庫水源共同提供
馬公街居民的民生用水。
-
1949(民國38)年後
馬公居民用水量逐年增多,原有2處水源地水源已不足供應
馬公居民民生用水,
1960(民國49)年自來水廠乃於
第一賓館附近另鑿新深水井,並於介壽路和民族路交叉口處構建第三水源地,並配置直徑10公尺、高17公尺可貯水一千噸(1000立方)配水塔一座,利用馬達加壓抽送各深水井的水源至17公尺高的配水塔貯水槽中貯存。再運用地勢的高低差及水壓將水塔內的水配送到
馬公市區各用戶。
-
現今第三水源地深水井大都已經停止使用,祇剩下一口位於
第一賓館庭園內北側的16號深水井,配水塔也已不再貯存深水井水源,而是以管道直接連結
自來水公司水源,做為貯存調節供水功能。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