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商業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2023配水塔記錄|
拍攝日期:2023-07-18(星期二)
歷史
建築
歷史建築
歷史
建築
水源建築
馬公市
中興里
中興里建築
───
第三水源地一千噸配水塔
馬公市
中興里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聯絡資訊|
隱藏資訊
地址|
880馬公市中興里介壽路和民族路交叉口
1895
(明治28)年3月,日軍佔領澎湖後,部隊官兵苦於氣候炎熱,患疫痛者甚多,而島上水井非鹹即髒,缺乏良好水質的水井,日治政府乃積極尋找水質良好的水源來提供
馬公
地區軍民飲用。
-
1929
(昭和4)年前,澎湖居民用水皆依賴地下井水源,
1926
(
昭和2年
)由台灣總督府出資223,220日元,澎湖廳補助52,265日元,
馬公街役場
負擔78,309日元,共計353,774日元,設
馬公
自來水廠,並沿
馬公
與
紅木埕
之海岸線開鑿深水井六口,深各為450尺,並於地表下35尺硬岩層中鑿隧道連接六口水井,隧道寬4尺高5.5尺,總長為2796尺。本地人稱「地下水庫」。貯存在地下水庫內之水,經「體壓空氣揚水室」(今三官殿西側)馬達抽送至建於今澎湖一信總社東側停車場,高約30公尺的貯水塔(已拆除),再經由直徑八吋的配水管將水送到
馬公街
各用戶使用。
-
1928
(昭和3)年日治政府再斥資25萬日元,於今
文澳
派出所東側高地構建
文澳
水源地,並開鑿150公尺深水井三口,與地下水庫水源共同提供
馬公街
居民的民生用水。
-
1949
(民國38)年後
馬公
居民用水量逐年增多,原有2處水源地水源已不足供應
馬公
居民民生用水,
1960
(民國49)年自來水廠乃於
第一賓館
附近另鑿新深水井,並於介壽路和民族路交叉口處構建第三水源地,並配置直徑10公尺、高17公尺可貯水一千噸(1000立方)配水塔一座,利用馬達加壓抽送各深水井的水源至17公尺高的配水塔貯水槽中貯存。再運用地勢的高低差及水壓將水塔內的水配送到
馬公市
區各用戶。
-
現今第三水源地深水井大都已經停止使用,祇剩下一口位於
第一賓館
庭園內北側的16號深水井,配水塔也已不再貯存深水井水源,而是以管道直接連結
自來水公司
水源,做為貯存調節供水功能。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隱藏連結
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
第106頁
延伸知識|
隱藏連結
日治時期水道建設
|
開拓
知識相簿|
隱藏連結
配水塔黑白影像
2
張
2021配水塔記錄
6
張
2023配水塔記錄
3
張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海海人生海為田:澎湖海洋產業的糾葛
|
漁業
第一秋芳爛有光:澎湖的天人菊
|
植物
白沙海園
|
鎮海村
|
建築
紅羅劉姓
|
紅羅村
|
族譜
紅羅許姓
|
紅羅村
|
族譜
鎮海城址
|
講美村
|
建築
榮耀故里:許明祿與港仔尾26號民宅
|
許家村
|
人物
扶鸞:許家村敦化社興善堂
|
許家村
|
法師乩童
烏崁陳姓
|
烏崁里
|
族譜
湖西村辛氏佳城
|
湖西村
|
文物
李王宮
|
水垵村
|
寺廟
鎮南廟
|
水垵村
|
寺廟
蔡廷蘭
|
興仁里
|
人物
白沙海園
|
鎮海村
|
建築
威靈宮
|
五德里
|
寺廟
中宮廟
|
東安村
|
寺廟
環海徵靈匾
|
東安村
|
文物
許家下社西宅房祖厝
|
許家村
|
建築
紅羅蔡姓
|
紅羅村
|
族譜
紅羅陳姓
|
紅羅村
|
族譜
知識平台|影像總數
53,500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