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貴賓館
-
「第一賓館」
日治時期稱之「貴賓館」,棟札上記載為「軍人休憩所房舍」,二次世界大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稱「第一賓館」,實際上是蔣中正總統專屬行館。
-
1908(日明治41)年4月30日上午4時8分,擔任
乙未澎湖之役的旗艦「
松島艦」,於
測天島和
風櫃尾蛇頭山間澎湖內灣海域,艦上火藥庫意外爆炸,艦上官兵包括海軍官校候補生共223人罹難,日軍於
1911(明治44)年10月9日將
松島艦上的29珊砲管和2個螺旋漿於
媽宮城東角砲臺東側(今仁愛路東側路口處)設立松島紀念碑。
1912(大正元)年增建
松島紀念館並附設「貴賓館」,同時於松島紀念碑北側荒地闢建「澎湖公園」亦稱「
松島公園」。松島貴賓館主要作為招待日本皇族及軍政高級官員之招待所。
1937(昭和12、民國26)年7月7日,中、日戰爭爆發,在日本缺乏鋼鐵物資下,於
1938(昭和13)年將松島紀念碑砲管和螺旋漿拆除運回日本。
-
1937(昭和12)年度起,澎湖廳規畫連續三年預算拆除
馬公城東側和北側城牆,利用城牆石料於
松島紀念館東側海域興築
馬公漁港。在漁港竣工後,
松島紀念館連接漁港陸上設施部份,會造成喧嘩吵鬧,怕會對皇族居住所不敬,因此澎湖廳政府於
1940年(
昭和15年)迅速在
觀音亭北側高地,眺望極佳之地興建「貴賓館」。
-
貴賓館(第一賓館)於
1940年(
昭和15年)由澎湖廳建築技手末安猛設計,由澎湖廳雇員黃得永擔任工事監督,並由宏志土木承包組合
許令咸負責興建。貴賓館興建期間適逢中、日戰爭,建築材料的採購和運輸困難重重,至
1942年(
昭和17年)10月26日始由
大田政作廳長主持上棟祭,於
1943年(
昭和18年)2月始竣工落成。貴賓館落成啟用時,適逢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爆發,日本皇族和軍政高級官員皆未曾下榻貴賓館。
-
1945年(
昭和20年、
民國34年)8月15日,日皇宣佈無條件投降,臺灣和澎湖結束日治。
1949年(
民國38年)5月17日蔣中正總統下野首度抵澎,下榻貴賓館並與隨行官員策劃江南作戰與軍隊轉進計畫,貴賓館亦成為蔣中正總統的臨時指揮所,待先副總統陳誠先至臺北安排妥當後始轉赴臺北,貴賓館自此亦成為「蔣公行館」,並改成「第一賓館」。
-
1956年(
民國45年)為配合將第一賓館改為總統專屬行館,將第一賓館內的部份日式空間設施拆除,改修建為西式起居空間,並增建書房、餐廳和蔣經國總統專屬房間,同時於第一賓館南側構建一座地下戰時指揮所,
1958年(
民國47年)金門八二三砲戰時,蔣中正總統亦前來第一賓館成立戰時指揮所,執行「閃電」、「鴻運」、「轟雷」計畫。俟金門砲戰結束後,蔣中正總統每至澎湖巡視防務時,亦以第一賓館做為行館,據縣府前農林課負責本縣造林業務的陳橋木技士回憶於
1961年(
民國50年)蔣中正總統至澎湖巡視看到本縣造林成效頗佳,特於第一賓館內親自召見並當面嘉許本縣造林成果。嗣後蔣經國總統抵澎巡視時,亦曾多次下榻第一賓館。
-
1992年(
民國81年)澎湖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宋川強中將,有感於第一賓館已完成歷史階段性的任務,遂有限度的開放供縣民參觀,至
2000年(
民國89年)9月6日賴峰偉縣長與
澎防部司令官協調後,軍方同意將第一賓館管理事務交還縣政府。同時間縣政府將第一賓館四周庭園景觀重新整修,與
觀音亭畔互映,同為
西瀛勝境。
-
建築形式
-
第一賓館的建築形式屬和洋混合式樣。入口處的玄關屋頂為「唐博風式」構造,房屋外牆主體採烏石造承重牆結構。內部隔間牆則採用木條灰泥牆,和編竹夾泥牆結構工法。入口玄關地面和牆面則採用澎湖特有的「洗砂頭」材料。屋頂採用木桁架結構形式,並舖設水泥製理想瓦(上瓏瓦)。
1956年(
民國45年)
澎湖縣政府修建時,曾更改局部的內部隔間牆,並將廊道木地板改舖設地毯,寢室內榻榻米則拆除改舖設木地板。縣政府為整修第一賓館並恢復原有空間形式,
2001年(
民國90年)委由樹德科技大學做調查研究暨修護計畫,並於
2006年(
民國95年)委由徐裕健建築師做修護規畫設計,長太營造廠承包修護。第一賓館
日治時期棟札正面記載:澎湖廳長
大田政作,
昭和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上棟祭執行齋主椎原兼政,土木係長澎湖廳技手伊儀治郎,工事設計者:澎湖廳建築技手末安猛,工事監督者:澎湖廳雇黃得永,工事請負者:
許令咸。另一面記載:奉鎮祭手置帆負神,屋船久久能知神,屋船豐受姬神,彥狹知神,軍人休憩所房屋。
-
資訊來源|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知識建檔|2017-03-06。知識更新|2024-01-13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