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第三水源地的給水設施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戰後初期,馬公鎮公所設有事業股,專門辦理自來水與市場管理的相關事務,民國43年(1954)3月12日,將事業股改成馬公鎮自來水廠,由黃祿蒼擔任廠長,以加強對水資源的開發及管理,並積極擴充井口數和出水量。
-
民國48年(1959),自來水廠提出在火燒坪光明里海邊)開鑿深水井3口、興建500噸配水塔1座、10,000噸地下儲水池1座及10,000公尺配水管的計畫;總工程費為8,300,000元,由地方自籌1/3,其他的2/3由省政府補助。翌年7月13日,臺灣省政府修訂通過該計畫,核准的總工程費為9,900,000元,其中由省政府補助2/3,縣政府補助1/6,自來水廠出資1/6;興建1,000噸高架配水塔、10,000噸半地下室儲水池、深水井及其他輸水配備。
-
第三水源地分兩期施工,第一期從民國51年(1962)5月16日到同年11月30日為止,主要的工程是開鑿10吋口徑150公尺深井4口;第二期從民國52年(1963)4月20日至同年10月15日止,興建了1,000噸高架配水塔1座、補充深水井1口。總工程費為5,100,000元,其中由省政府補助1,600,000元、並投資1,830,000元、縣政府補助920,000元,馬公鎮公所自籌1,200,000元。
-
第三水源地興建完成後,每天可以供水1,700公噸,加上原有的第一水源地與第二水源地的出水量,馬公市每日出水量共達4,000公噸,不但市區供水量充足,可以全日供水,連市郊的光明(含光榮)朝陽(含陽明)、東文西文等里也都納入供水範圍。全區用戶增加到2,234戶,配水量增加為1,033,014公噸,售水量增加650,158公噸;使自來水廠的盈餘從每年125,771.53元(民國47年)增加到475,461.81元,增加幅度達四倍之多(許雪姬1990:73-74)。
-
目前光明里光榮里的深水井,只剩下第13號、17號及19號3口,其他的深水井多已廢棄。第13號井位於光復路與大勇街交叉口(北辰市場附近),民國49年(1960)開鑿,井深129公尺,目前已經停用。第17號井位於陽明路神玄宮西側,民國51年(1962)開鑿,井深150公尺,每小時出水量220cmd。第19號井位於文光路燦坤南側,民國53年(1964)開鑿,井深150公尺,每小時出水量220cmd。而位在介壽路和民族路交叉口的配水塔已不再集水,於民國91年(2002)被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
-
文字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四輯)
知識建檔|2025-05-25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