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湖西鄉位置面積

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湖西鄉由澎湖群島最大島大山嶼澎湖本島)之東半部及其鄰近附屬小島組成。大山嶼部分,西以拱北山馬公市分野,西北隔海與白沙鄉講美村相望,其間中正橋連接湖西鄉中西村白沙鄉講美村,北、東、南三面為海域所圍繞。附屬之小島,北有雁情嶼錠鉤嶼雞善嶼番黍尾仔嶼溪塭赤嶼,東有查坡嶼查某嶼,南面海域則有香爐嶼鼓架嶼,皆為無人居住之小島。
-
範圍界說|
-
中國歷代史書、遊記有關漢人拓殖澎湖的記載始於南宋。樓鑰《攻媿集》、周必大《文忠集》、趙汝适《諸番志》等志書皆提及澎湖。十三世紀初期,趙汝适著《諸蕃志》(1225年)明確指出:「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元世祖至元18年(1281年)於澎湖設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縣管轄。十四世紀汪大淵所著之《島夷誌略》(1349年)記載澎湖:「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間,坡隴相望………」,此為史籍計數澎湖島數之濫觴,然未詳列三十六島島名。十七世紀末,《臺灣府志》(1694)始有澎湖島嶼名稱之記載,該書共列出45座島,其中大山嶼香爐嶼、鴈淨嶼(按:雁情嶼)、鼎灣嶼、龜壁山(按:奎壁山)、錠鉤嶼雞腎嶼(按:雞善嶼)等屬於現今本鄉行政區域之範圍。上述島嶼中,鼎灣嶼依地理位置推測可能是大山嶼的中寮半島,奎壁山北寮半島。1697年郁永河《裨海紀遊》中又增加查坡嶼查母嶼,志書稱「陰嶼」及「陽嶼」。
-
自元代以降,對澎湖群島島嶼數看法紛紜雜沓,有36島、45島、50島、55島等不同之說法。日治時期井田麟鹿所著之《澎湖風土記》(1911年)稱澎湖群島為64島,爾後,澎湖群島64島之說為官方所採用並沿用至今。有關湖西鄉島嶼記錄則維持7島,分別為大山嶼香爐嶼雁情嶼錠鉤嶼雞善嶼查坡嶼查母嶼
-
《澎湖縣誌》<卷一疆域志>(1960)依據島嶼滿潮露出海面之標準,詳細勘查後認定澎湖群島有64座島嶼,隸屬湖西鄉行政區域範圍者佔7島。林長興等人再依其準則探勘,發現全澎湖有99島,湖西鄉較前述增列赤嶼北寮奎壁山東北海域)、番薯尾仔嶼(北寮奎壁山北面海域)、寶天嶼(紅羅灣內,現以土堤連接)、鼓架嶼龍門村南面海域),並將雞善嶼分為大、小雞善嶼錠鈎嶼則分成4島,查母嶼亦化分為二,合計增列9島。依此而論,湖西鄉則有16座島嶼。
-
李良輝及曾清涼(2005)以福爾摩沙二號(原華衛二號)、法國SPOT5衛星影像及航拍影像為基礎,運用3S整合技術,清查澎湖群島島嶼數量,再參考海軍大氣海洋局(原海軍海洋測量局)出版之海圖,結果顯示澎湖群島計有90座島嶼,湖西鄉者為錠鉤嶼雞善嶼查埔嶼查母嶼、香爐嶼、番黍仔尾嶼赤嶼溪塭鼓架嶼雁情嶼等10座,再包含與馬公市共有之大山嶼則計有11座島嶼。其中,「溪塭」為首次被記錄的島嶼。
-
綜合上述歷年文獻之記載與調查報告,湖西鄉之島嶼數若依海水滿潮露出海面之準則,湖西鄉則有大山嶼香爐嶼雁情嶼錠鉤嶼(4座)、雞善嶼(2座)、查坡嶼查母嶼(2座)、赤嶼番薯尾仔嶼、寶天嶼、鼓架嶼溪塭等17座島嶼。若以居民習性、歷來調查及論述之便利性,將數島組成之島嶼視為一島,如此湖西鄉則有大山嶼香爐嶼雁情嶼錠鉤嶼雞善嶼查坡嶼查母嶼赤嶼番薯尾仔嶼、寶天嶼、鼓架嶼溪塭等12座島嶼。
-
島嶼位置及面積|
-
澎湖群島各島位置、面積、海岸長度等基礎資料,首由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於1936年完成調查工作。其後,林朝棨(1967)李紹章(1970)及林長興等(1991)人之研究報告或專書,大致沿用該調查之結果。
-
2005年澎湖縣政府委託高雄科技應用大學重新測量(李良輝、曾清涼,2005),讓使用近70年的日治時期資料,得以有驗證及更新的機會。
-
相較兩者,無論島嶼坐標、面積大小、海岸線長度等數據皆有出入(表1.1.2、表1.1.3)。在坐標方面,除面積較大的大山嶼外,其餘小島之經緯度,2005年的測量結果均無落入1936年所作調查數據的矩形中。
-
李良輝與曾清涼2005年的調查研究,島嶼位置、面積及海岸長度等數量取得,乃利用其所完成幾何糾正之影像直接取量,無論設備、方法皆是近晚發展新技術,信度自高於70年前的測量結果,唯所提供數據不若日治時期詳盡,是遺憾之處。
-
在面積方面,湖西鄉全鄉面積約33.30平方公里,與馬公市共有的大山嶼滿潮面積64.2388平方公里,干潮面積78.9805平方公里,不僅是湖西第一大島,也是澎湖最大的島嶼。在附屬小島嶼方面,以雞善嶼面積最大、查母嶼次之。
-
位居本鄉紅羅村外海的寶天嶼在林長興等的看法是一島嶼,但也特別註明已用土堤與大山嶼相連,李及曾(2005)則未將視為島嶼,故未有坐標位置、面積及海岸線長度等資料。
-
資訊引用|《湖西鄉志》
知識建檔|2017-11-25。知識更新|2019-09-05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