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七美鄉考古

閱讀時間 ── 約 16 分鐘

一、新石器時期的自然資源
-
澎湖縣七美鄉,是位於澎湖群島最南端的島嶼。最高海拔僅六十六公尺。遠溯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七美島上已有人類活動的蹤跡,並已開採玄武岩來打磨石器製造工具。據考古學者推測,在此一時期的七美島,可能亦有原始森林存在,最有力的證據是在七美島上發現泥煤層存在以及局部地區有土壤發育和凹陷的地形,為原始森林存在的指標。在海洋資源上,七美島西南三十海浬處有南淺魚場,此處又受黑潮及大陸洋流交互影響,魚類資源極為豐富。不僅是魚類資源極為龐大,因冷暖潮交會的特殊影響,使澎湖群島一帶產生極佳的珊瑚礁環境,滋生種類相當繁多的貝類,典型的貝類有寶螺、芋螺、鳳凰螺、鴨青螺、薄殼、平蛤等種類。目前在七美島上部分地層,如七美大灣到七美燈塔間的泥岩和頁狀的砂岩層,地質學者發現其中夾有相當多的貝類化石。這些豐富的魚貝類資源成為新石器時期的七美人賴以維生的主要資源。
-
二、新石器時期的遺址(七美石器製造場遺址)
-
目前七美島上共計有四處石器製造場遺址、一處人類聚落遺址。分為是位於七美島東南方海灣的南港石器製造場、位於東側海灣邊的東湖石器製造場、位於北側海灣邊的西北灣石器製造場,以及位於七美島東南方內陸的南港人類遺址。可作為學者建構屬於七美鄉特有的史前人類活動記載資料。七美鄉的四處石器製造場遺址和南港聚落遺址其分布位置特殊,與七美地勢走向有密切關聯。
-
南港、東湖西北灣的石器製造場遺址,都不約而同選擇在海岸邊有高聳柱狀岩石地形,其透露的訊息是七美史前人類製石活動與海有相當大的連結性。
-
根據學者李匡悌、鍾柏生、臧振華研究指出,聚落遺址附近擁有的潮間帶越廣者,遺址的密度和面積會越大。南港聚落遺址的密度和遺址面積廣大的理由,是由於遺址附近有廣闊的潮間帶及生態資源,可供史前人類採集魚貝類資源,使得史前人類以此地作為其船隻停靠或是出海航行的休息站,因此可在此處發現豐沛的史前人類遺跡。
-
七美島史前人類石器製造法:根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七美島史前人類所採用的石器製造法為直接石錘打剝法(directhard-hammerpercussion),用以打造長條型或圓形的玄武岩卵石。大抵上,七美島的石器遺留頗為單純,大部分使以橄欖石玄武岩作為敲擊石塊的斧鋤型石器,而石器製造是一不斷加工的過程,史前人類不斷從石核剝取石片,替石核加工。但石核和石片是一相對用詞,而非絕對定義。因為前一階段打擊下來的石片,甚有可能會成為下一階段的石核,所以,端看史前人類如何分別、看待及使用。
-
製造石器除石料及石器製造方法外,另外一必要條件,即是捶擊、打製工具,七美島史前人類所使用的捶打工具即為「石錘」。而這些石錘是由七美島南側、東測及北側海崖邊的玄武岩礫石海灣上滿布的大小卵圓形、橢圓形玄武岩礫石所磨製而成。
-
(一)南港石器製造場遺址:南港石器製造場遺址位在七美島七美人塚入口西南側的海崖邊,位於七美島東南側。在該處考古學者曾發現石錘、石核、石片和打製石器成品。推測史前人類石材來源處,即是位於該石器製造場東南側的玄武岩礫石海灣。而該海灣可提供大量風化質地佳、少氣孔、斑晶明顯的鹼性玄武岩,可作為史前人類磨製其石具之用。而在地理位置上,因其近海深入海域的緩坡背風處的關係,使史前人類可以將其打磨的石具就近用於採集魚貝類的工作上。
-
(二)東湖石器製造場遺址:東湖石器製造場位在七美島東側,小臺灣海蝕平台和牛母坪玄武岩柱狀節理間的狹窄海灣範圍內。在東湖石器製造場遺址鄰近海灣的緩坡上未發現石器遺留,但在緩坡的另一側,及背風面平坦道路兩側則發現大量的石核、石錘、打製石器成品、大量各式石片和廢片。為何在鄰近海灣的緩坡上無石器殘留,考古學者認為因此地缺乏風化崩落的玄武岩石塊,並不適合作為史前人類石器製造場所,推測史前人類從海灣旁的緩坡撿拾各式卵石,而在平坦且有塊狀玄武岩堆積的地點打製石器。
-
(三)西北灣石器製造場遺址:西北灣石器製造場位在七美島北側海岸中央偏東。其遺址的地形北側為坡度較陡的斜坡地,在斜坡地面上可見風化崩落的玄武岩塊。在斜坡下方為廣闊的玄武岩卵石海岸,而南側則為一處半月形凹地,可供史前人類從事石器製造。
-
(四)南港聚落遺址:南港聚落遺址在地層堆積上,有兩種不同結構,一是地層內有黏土層的坑,其出土文物大都是牛稠子文化早期的粗繩紋陶。二則為底層為細碎玄武岩礫石的深坑,出土文物為細緻的繩紋陶、素面陶和彩陶,顯示這兩類的探坑在時間上有早晚差異。在南港聚落中考古學者亦發現石器、陶片膠結堆疊現象、貝塚、玄武岩和珊瑚礁石灰岩石疊壓、墓葬等現象。堆疊此一現象的發生,透過地層和層位堆積層次界線分明,實有助於南港遺址的形成。自遺址形成後,就少有地層相互擾亂或入侵的情況,顯示南港聚落被廢棄後應有相當長時間未被佔居使用。貝塚中所出土的貝類極為單純,大抵為大小不一的鐘螺和蜑螺,以及微量的九孔、寶螺。貝塚內也出土相當多的鯊魚及各式魚類脊椎骨、咽喉骨,大量貝類及魚類骸骨顯示史前人類食用後集中丟棄的行為。
-
玄武岩和珊瑚礁堆疊來排列石堆方式,和在之後歷史時期澎湖群島漢人利用玄武岩和珊瑚礁岩來建屋築矮牆的行為相似,而以出土的遺跡跡象顯示,這樣的遺跡可能與史前人類從事石器製造活動有密切關係。而在南港遺址中,僅發掘出一處成人墓葬,高為一百六十公分,但性別難以鑑識。
-
南港遺址所出土的石器,以功能來區分,計有作為磨製工具的石英砂岩砥石、作為敲擊工具的斧鋤型石器、石片器工具的玄武岩打剝石片器,以及掛置在漁網上的玄武岩石網墜。更有無關實用性刻意打造的工藝品—玄武岩圓盤形石片。
-
石英砂岩砥石主要是作為磨製石器的砥石工具,在砥石器身上有一貫穿整塊砥石的使用溝痕,以長條狀長度大於砥石石器擱置於溝痕中,再以砥石背面的平滑斜面,來磨製待磨石器的正反兩面。
-
玄武岩石網墜,分為大型與小型兩種,大型者的石網墜可作為定著漁網位置之用,而小型的石網墜則是單純用於沈網。另外圓盤形的石片,在石正反兩面及邊緣尚可看到完整的打剝痕跡,這種刻意做成圓盤外型的石片,可能與實用用途無關,純粹是史前人類展現其技術的工藝品。
-
而最令社會學者及考古學者振奮的發現,在於南港遺址所出土的陶器,因南港遺址在保留上堪稱完整,因此可明顯表現出各時期不同的陶器使用狀況,七美島所挖掘的陶器可代表三個史前文化的文化時期,以放射性碳素(碳14)年代的測定16及土壤的層位分析,大致可分為(1)粗繩紋陶文化(2)細繩紋陶文化以及(3)素面紅灰陶文化
-
三、七美島史前遺址的特殊性及意義
-
正因七美島豐沛的史前文物,使七美鄉擁有相當重要的文化資產及深具潛力的觀光遊憩資源,七美島上的史前遺址與澎湖諸島及臺灣本島都有相當顯著及獨特差異,七美島上的南港遺址是一經年佔居的海島貝塚聚落遺址,而挖掘出來史前人類骸骨經美國Geochron試驗室,以骨膠質的碳氮同位素分析,可以知道史前人類日常生活食物來源,有食用海洋動物及非動物性海洋食物,如海帶、海菜等習慣。使建構臺灣史前人類的生活形態又向前邁進一大步。
-
國立師範大學米泓生教授利用南港遺址貝類所做的貝類氧同位素值分析,更顯示南港史前人類在採貝的行為上是一年四季都不曾間斷,因此推測該遺跡是一長年居住的聚落。
-
而遺址範圍達兩萬兩千五百平方公尺的南港遺址是目前所知澎湖群島各處遺址中範圍最大、遺物密度最集中的新石器遺址,而南港遺址的石器製造場在專家的考證下,業已推定南港聚落遺址是一處製造單一石器項目(玄武岩鋤形器)的產業聚落,遺址附近滿布打造失敗的石器廢片及半成品,推測磨製成形的石器經由海上運輸交通,離開七美島
-
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史前人類利用七美島上的玄武岩石材製造石器年代可追溯至四千兩百年的素面紅灰陶文化時期,自此一時間開始,七美島上的玄武岩石即被大量使用,此一石器製造活動,伴隨大量出土的石器、陶土,在器形上的轉變,紋飾由粗繩紋而細繩紋,再轉變為素面的現象,顯示其延續相當長的時間,但此一文化再發展到素面紅灰陶文化晚期時,南港聚落即遭到史前人類廢棄,七美島上的史前聚落的廢棄而形成遺址。
-
目前學界對此一現象的解釋尚無定論,大致歸結為兩類說法,一為遷移說、一為石器石材使用改變說。持遷移說的學者咸認為因當時七美島上史前人類對臺灣地區稻米需求日漸依賴,因此改變依賴海洋
-
資源的生活形態,大舉移居臺灣西南地區,所以因搬遷緣故,原有的居住地廢置而形成遺跡。採石器石材使用改變的學者認為史前人類經過長時間的石器打造經驗,而對石器石材使用逐漸產生更新的認知,遂放棄過去打造玄武岩石的作法。但目前此說法在證據上仍稍嫌薄弱,因玄武岩礦源在七美島上並未因過度開發而有耗竭的現象,而是否如同學者推論仍有待更進一步研究。
-
資訊來源|七美鄉
-
一、新石器時期的自然資源
-
七美島的開發歷史與人類發展,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學者臧振華教授所著之《澎湖七美島史前石器製造場考古發掘計畫報告書》、以及第三屆《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輯》中的〈澎湖玄武岩石器製造場的發現及其在臺灣史前史上的意義〉諸文中,都有清楚說明。
-
遠溯3、4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七美島上已有人類活動的蹤跡,並已開採玄武岩來打磨石器製造工具。據考古學者推測,在此一時期的七美島,可能亦有原始森林存在,最有力的證據是在七美島上發現泥煤層存在以及局部地區有土壤發育和凹陷的地形,為原始森林存在的指標。2在海洋資源上,七美島西南30海浬處有南淺魚場,此處又受黑潮及大陸洋流交互影響,魚類資源極為豐富,並使澎湖群島一帶產生極佳的珊瑚礁環境,滋生種類相當繁多的貝類,典型的貝類有寶螺、芋螺、鳳凰螺、鴨青螺、薄殼、平蛤等種類。目前在七美島上部分地層,如七美大灣到七美燈塔間的泥岩和頁狀的砂岩層,地質學者發現其中夾有相當多的貝類化石。這些豐富的魚貝類資源皆為新石器時期的七美人賴以維生的主要資源。
-
二、新石器時期的考古遺址
-
由於七美地處南海豐沛漁場,火成岩地質玄武岩,可供石器製作與建築使用,是臺灣海峽周圍的石器生產轉運基地。七美亦曾出土許多應來自臺灣西南部沿海一帶、以裝飾細繩紋的陶器為特色的細繩紋陶文化新石器時期文物,「七美史前石器製造場考古遺址群(包含南港遺址第一、二、三、四地點、東湖遺址、西北灣遺址、西湖遺址)」更已正式於民國一百零九年(2020)十月獲澎湖縣政府核定公告登錄為澎湖縣考古遺址,足以證明七美島在史前石器時代的臺灣海峽上的頻繁交通交流活動佔有重要的地位,七美島史前聚落實為史前時代南島語族人(Austronesian)定居生活乃至航海貿易臺灣海峽各處的重要生產、轉口基地之一。
-
七美可考的幾處石器製造場遺址和南港聚落遺址,其分布位置特殊,與七美地勢走向有密切關聯。南港、東湖西北灣的石器製造場遺址,都不約而同選擇在海岸邊有高聳柱狀岩石地形,其透露的訊息是七美史前人類製石活動與海有相當大的連結性。3根據學者李匡悌、鍾柏生、臧振華研究指出,聚落遺址附近擁有的潮間帶越廣者,遺址的密度和面積會越大。4南港聚落遺址的密度和遺址面積廣大的理由,是由於遺址附近有廣闊的潮間帶及生態資源,可供史前人類採集魚貝類資源,使得史前人類以此地作為其船隻停靠或是出海航行的休息站,因此可在此處發現豐沛的史前人類遺跡。
-
有關七美島史前人類的石器製造法,根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七美島史前人類所採用的石器製造法為直接石錘打剝法(directhard-hammerpercussion),用以打造長條型或圓形的玄武岩卵石。大致上,七美島的石器遺留頗為單純,大部分使以橄欖石玄武岩作為敲擊石塊的斧鋤型石器,而石器製造是一個不斷加工的過程,史前人類主要是從石核不斷剝取石片,以替石核加工,但石核和石片是一相對用詞,而非絕對定義。因為前一階段打擊下來的石片,甚有可能會成為下一階段的石核,所以,端看史前人類如何分別、看待及使用。6製造石器除石料及石器製造方法外,另外一必要條件,即是捶擊、打製工具,七美島史前人類所使用的捶打工具即為「石錘」。而這些石錘是由七美島南側、東測及北側海崖邊的玄武岩礫石海灣上滿布的大小卵圓形、橢圓形玄武岩礫石所磨製而成。
-
(一)南港石器製造場遺址
-
南港石器製造場遺址位在七美人文化園區入口西南側的海崖邊,位於島的東南側。考古學者在該處曾發現石錘、石核、石片和打製石器的成品。推測史前人類石材來源處,即是位於該石器製造場東南側的玄武岩礫石海灣。該海灣可提供大量風化質地佳、少氣孔、斑晶明顯的鹼性玄武岩,可作為史前人類磨製其石具之用。而在地理位置上,因其近海深入海域的緩坡背風處的關係,使史前人類可以將其打磨的石具就近用於採集魚貝類的工作上。
-
(二)東湖石器製造場考古遺址
-
東湖史前時代石器製造場考古遺址位在七美島東側、小臺灣海蝕平臺和牛姆坪玄武岩柱狀節理間的狹窄海灣範圍內。在東湖石器製造場遺址鄰近海灣的緩坡上未發現石器遺留,但在緩坡的另一側,及背風面平坦道路的兩側,則發現大量的石核、石錘、打製石器成品、大量各式石片和廢片。為何在鄰近海灣的緩坡上無石器殘留?考古學者認為因此地缺乏風化崩落的玄武岩石塊,並不適合作為史前人類石器製造場所,推測史前人類從海灣旁的緩坡撿拾各式卵石,而在平坦且有塊狀玄武岩堆積的地點打製石器。
-
(三)西北灣石器製造場考古遺址
-
史前石器製造場考古遺址位於七美島北側、西湖聚落北側之海崖邊。其遺址的地形北側為坡度較陡的斜坡地,在斜坡地面上可見風化崩落的玄武岩塊。在斜坡下方為廣闊的玄武岩卵石海岸,而南側則為一處半月形凹地,可供史前人類從事石器製造。8這是七美島上所發現保存最良好之史前石器製造場,數量豐富、景象壯觀,為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
-
資訊來源|續修七美鄉
知識建檔|2017-11-16。知識更新|2023-04-07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