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澎湖漁市場紀錄

2024澎湖漁市場紀錄|拍攝日期:2024-02-22(星期四)

澎湖區漁會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澎湖區漁會的前身是創設於明治43年(1910)8月的「澎湖水產會」,由媽宮街鄭馨秋等26人發起,以水產業的改良發達為目的。主要業務有水產技術指導、漁民遭難救濟,漁市場經營管理、漁產品販購、漁業貸款及對各街、庄、區漁業組合的指導和獎勵等(上引書:216)。大正13年(1924)之後,澎湖各庄、區也先後成立了「將軍澳漁業組合」(1925)、「水垵漁業組合」(1926)、「鎖管港漁業細合」(1926)、「內垵漁業組合」(1930)等4個漁業組合。昭和12年(1937)又有「保證貴任良文港漁業協同組合」成立,而鎖管港將軍澳兩個漁業組合也分別在1938年1939年改制為漁業協同組合。到昭和18年(1943)各地的漁業組合才和水產會合併為「澎湖廳水產業會」(李紹章1960:250)。
-
民國34年(1945),政府把「澎湖廳水產業會」有關技術指導的業務部門,改組為「澎湖縣漁會」;有關生產運銷、貸款融資的業務部門,則改組為「澎湖縣漁業生產合作社」,各鄉鎮的漁業團體也比照辦理。民國39年(1950),漁業生產合作社和漁會合併,把直接從事漁撈和經營漁產製造運銷的漁民都納入為漁會的會員。到民國44年(1955)7月,全縣6個鄉鎮的漁會又合併改組為「澎湖縣馬公區漁會」;同時,把會員資格區分為甲、乙兩種,並且實施從事漁撈及養殖的勞動者才可以參加漁民保險,及保障漁業勞動者在漁會的理監事和會員代表名額的辦法,來保護真正從漁者的權益。同年10月再改為「澎湖區漁會」,會址設在馬公市臨海路7號;改組後的澎湖區漁會,分為漁民生活、漁業改進、經濟服務及總務等4股,主要業務有漁民醫療、保險、救濟及魚貨運銷、冷藏加工、修船、漁用物資倉儲和供應等(林文鎮2005:156)。
-
民國64年(1975)漁會法修正之後,漁會的內部組織改為分設會務、業務、財務及輔導等課(股),還在馬公湖西白沙西嶼望安七美各設辦事處,來辦理魚市場、漁用鹽、漁船用油及平糶米等服務。翌年,又由農復會及區漁會籌款,在馬公第一漁港興建魚貨拍賣場,兼漁民補網場,開放給漁民使用(林蘭芳2005:227、238)。民國66年(1977),為方便漁船用冰供應,以975萬元購回馬公製冰冷凍廠,以低於一般民營冰廠價格銷售漁用冰,來發揮制衡冰價的作用。28並且提供青螺魚塭來和臺北「大永水產公司」合作經營斑節蝦養殖,外銷日本。民國70年(1981)第一漁港的魚貨拍賣場腐蝕不堪使用,經省政府補助345萬元興建馬公二漁港魚貨拍賣場。
-
民國72年(1983),區漁會正式成立信用部於三民路2號,開辦各項存款及專案放款業務;民國79年(1990)7月9日,遷址到馬公市新生路158號的第三漁港辦公大樓;民國85年(1996),又成立海產直銷中心,來執行漁產品共同運銷;第二漁港的魚貨拍賣市場則因為第三漁港魚貨拍賣場落成啟用而逐漸閒置,因此在民國91年(2002)拆除興建成三層樓的漁產品直銷中心,到民國93年(2004)完工啟用(林文鎮2005a:185-186)。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5輯|2006年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