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屹仔尾水雷衛所紀錄

影像分類:古厝  2021屹仔尾水雷衛所紀錄|拍攝日期:2021-09-05(星期日)

屹仔尾水雷衛所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同義詞彙|外垵屹仔尾水雷衛所、外垵杙仔尾水雷衛所
-
19世紀末期,日本歷經黑船開港事件、全國上下推動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大增、脫胎換骨成為新興工業強國。尤其在1895年甲午戰爭裡擊敗大清王朝、奪取台灣澎湖之後,日本更進一步分食英、法、俄國在遠東的利益,並為了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與俄國屢有衝突。
-
1903年日本與俄國談判破裂,於1904(明治37)年2月5日宣布與俄國斷交。同月8日兩國便展開交戰,後世知名的「日俄戰爭」(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從此開打,最後以日本慘勝、俄國吞敗、美國介入調停,雙方於1904年9月5日簽立《朴次茅斯和約》作結。不過這場戰爭,除了對馬海峽海戰、旅順會戰等大戰之外,在台灣與澎湖當地也留下了相關的痕跡。
-
在「日俄戰爭」期間,澎湖由於有位處測天島的「馬公要港部」海軍基地,是日本南方重要的據點,也採取了相應措施。日本陸軍澎湖島要塞就闢建了不少臨時防禦構築物。至於日本海軍馬公要港部,除了在澎南半島風櫃尾西嶼小頭角、牛公緊急修建3座急造砲台以外,「馬公敷設隊」也從1904(明治37)年2月17日起在澎南半島的ボニ角(円頂)、西嶼的リツシター(吃仔尾)等地臨時修建2座水雷衛所,延伸原先只有1座小頭角(東鼻頭)水雷衛所的水雷佈設範圍,增加防禦縱深,並在重要航道上鋪設沉底水雷,以便防範俄國軍艦侵入澎湖海域、襲擊馬公要港部。
-
在當時澎湖円頂、小頭角吃仔尾這3座水雷衛所中,以小頭角水雷衛所最早完工,敷設數量為當時之最,密度也最高,鋪設水雷的方向是往四角嶼,構成馬公要港的主防禦網。之後增建的円頂、吃仔尾水雷衛所,則是副防禦網。
-
這座位於西嶼外垵リツシター(吃仔尾)的水雷衛所,原本是1904(明治37)年2月17日臨時起興建衛所及兵舍、3月15日竣工,是木造的臨時營造物。衛所設立之初的指揮官,由阿部真一郎大尉出任,配有兵曹3名、水兵9名,共計12名。日俄戰爭落幕後,衛所指揮官於10月1日由磯田敏祐中尉接任。至於其主要任務,是管制鋪在海床上的沉底機械水雷。當衛所守軍發現敵方艦艇時,會先在視發室使用視發弧器(照準器,光學鏡片或機械式的瞄準設備),測量目標的距離、位置,再交由試驗室按下點火裝置,引爆目標艦艇所在區域的沉底水雷,完成殲敵任務。
-
1904年9月5日,日、俄兩國簽訂《朴次茅斯和約》達成和平協議,日俄戰爭落幕,日本海軍的馬公敷設隊也在9月29日至10月14日之間撤除了馬公水道的沉底水雷,不過原本建造完成的工事及施設則予以保留待,以備之後利用。同年12月19日,リツシター(吃仔尾)水雷衛所展開原地重建工程,將建材從木料改為玄武岩,工法則為石砌,此外還在當地挖掘一口水井,改善衛所守軍的飲用水源。本工程的土地收購費用計700.000日圓,建築及通信設備費用為36,185.990日圓,於1905年1月25日竣工。
-
吃仔尾水雷衛所竣工之後,歷經時代變遷,而有不同的面貌。例如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日本海軍在外垵吃仔尾修建了砲台,而日俄戰爭時期水雷衛所留下來的建築物,就改為供應砲台軍士官兵生活起居之用。這樣的轉變,也讓早年研究者曾將它誤認為日本海軍二戰期間興建的防備衛所,不過真正的防備衛所其實在西嶼燈塔附近的海崖上,並不在此處,兩者中間還隔著日本海軍的吃仔尾砲台。
-
此處由於接近外垵當地的三仙塔,近年來是觀光客探險的祕境。2021年澎湖縣政府旅遊處斥資1000萬,委由民間業者整建水雷衛所與砲台周邊遺跡,改善觀光動線,原有的景觀在修建之後也不復見矣。
-
參考來源:
-
魏以恩/ 把破壞當政績:從澎湖吃仔尾砲台「沿革」談軍事文資的悲歌(上)。聯合報鳴人堂。
-
魏以恩/ 把破壞當政績:從澎湖吃仔尾砲台「沿革」談軍事文資的展望(下)。聯合報鳴人堂。
-
作者|吳令丞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