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照章魚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抓章魚
-
照章魚是指夜間捕捉章魚、石鮔、爛角仔等軟體動物的漁作。章魚的盛產期是在元宵節過後,直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為止。章魚常在夜間退潮時出現在潮間帶的珊瑚礁棚區覓食,捕捉者需要帶著畜電池到礁棚上尋尋覓覓,所以稱為「照章魚」。
-
湖西鄉沙港村北面海域是本縣章魚產量最豐富的地方之一,因地利之便,照章魚在過去是本鄉常見的漁業活動,然隨著海洋資源匱乏,照章魚的產業活動也隨著式微。
-
文字來源|湖西鄉志(經濟篇)
-
抓章魚
-
每年元宵過後直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是章魚出現的季節。章魚在春季均會在潮間帶下部的珊瑚礁坪掘穴而居。西嶼鄉就只有二崁村潮間帶以盛產章魚出名。
-
章魚每入夜以後,海水冰涼,就會爬出洞穴趴在海底,因此在章魚出現的這段時節,每逢入夜靠近退潮時分,婦女們就會穿著雨衣褲,準備一個竹籮筐和一支小魚叉,在一盞頭燈的引領下,走向在潮間帶下部的淺水中,在硓𥑮石群尋筧章魚的蹤影。
-
在廣大的珊瑚淺坪上選擇老舊的硓砧石或硓𥑮碎塊伴泥沙的底質的礁棚做爲作業點,魚獲較佳,新生的、大型的珊瑚礁則較差。以往用番仔油點燈做照明,以後改用電士燈,現在則改用蓄電池。由於章魚趴在海底,受水波動的影響,尋覓不易,因此也有婦女將花生油或沙拉油噴灑在水面上,使水面平靜,稍早的婦女則嚼碎土豆仁,噴在水面。
-
章魚的皮膚含有色素細胞,可以迅速變換體色,尤其遇到燈光將變成硓砧色,不易辨認,如遇下雨天,章魚喜歡出洞,全身變成乳白色,這是最易捕捉的時機了。找到章魚時需眼明手快,用魚叉深入水底,插入章魚身體,然後挑出水面,放入魚簍中。
-
除了夜間照章魚外,也可在白天利用退潮時,找尋章魚穴居的洞口「掏章魚」,因爲章魚喜食螃蟹,因此其棲息的洞口常找到螃蟹殼,再仔細瞧瞧留在洞邊圓形的水紋,確定無疑後,用手伸進洞裡就可手到擒來。
-
文字引用|西嶼鄉
知識建檔|2018-10-12。知識更新|2025-06-20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