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路變介壽路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從情人路變介壽路
-
位於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旁則有座介壽亭,觀音亭海邊一帶的道路則稱為介壽路。
-
民國40年(1961)4月10日,澎湖縣為紀念「領袖」豐功偉績,由鄭大洽李玉林郭石頭尹殿甲等十餘人假澎湖防衛部中山室成立介壽亭興建委員會並舉行召開修建會議,決定即日起鳩工興建,預定五月底完工,並已募集18,447元,若有不足款再行勸募。介壽亭完工後,配合附近的體育場、中正公園設施與觀音亭景觀,逐漸形成馬公地區的休閒熱區。尤其是介壽亭至金龜頭一帶的道路,有林蔭遮蔽,更成為澎湖人口耳相傳的情人路。民國46年(1957)3月,地方人士建議將此道路命名為情人路。有趣的是,有一方人士則認為觀音亭海邊的道路如果是情人路,那麼新生路則可稱為「曠夫路」。民國40年代已迄50初期,觀音亭情人路常成為《建國日報》報導紅男綠女談情說愛的焦點,署名老薑的作者也以觀音亭與介壽亭為主題創作談情說愛的版畫,藝術水準頗高。
-
民國51年(1962)2月,澎湖防衛部為求軍政一體,薑澎湖各地及道路橋樑統一名稱,詳列對照表一份,頒發各級使用。例如火燒坪一律改稱為光明里後窟潭稱為重光里西文千人塚名為中興崗,濟安橋改稱中正南橋,永安橋改稱中正北橋,第一賓館已迄金龍頭止成為介壽路。情人路自此也失去了她溫婉的芳名。
-
由此,我們再度窺知在戒嚴時代,澎湖是以軍領政,澎湖防衛部軍頭的地位遠高於澎湖縣長,改名軍方說了算。無怪乎928祭孔之日,是由澎湖部司令主祭,而非澎湖縣縣長。澎湖縣縣長,聊備一格,成為配角。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介壽亭碑記:泱泱中華,鍾靈毓秀,領袖蔣公,譽滿宇宙,先謀北伐統一,復獲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溥海謳歌,慶國家之復興,頌領袖之偉業。共匪叛亂,竊據大陸,歷史文化毁於一旦,無辜同胞慘遭殺戮。仰承頜袖英睿賢明,確保台灣,准備反攻,御澎躬視防務,萬民感戴莫名,爰於六四華誕,議建亭於馬公。中國國民黨澎湖縣黨部會同澎湖防衛司令部政戰部發起捐獻,各界踴躍景從。成立籌建機構,鳩工肇劃,觀成懿行盛舉,勒石誌詳,俾永久之瞻仰,頌聖萧於無疆。籌建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振清副主任委員王承彬李玉林鄭大洽委員吳爾聰尹殿甲郭石頭高順賢高魁元吳南李連墀鄭瑞劉廣凱黄愛惠楊恩柔謹識。中華民國四十年九月三日穀旦
-
打字|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