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嶼鄉內垵村後埔頂有一軍事構築稱為王屋營區,王屋營區有一條往
牛心灣的小徑,路寬約3公尺。沿途有四處石界碑,分別為「
馬公要塞地界、中華
民國四十一年六月一日」,此塊界碑為水泥灌注;「陸、防四八」,
玄武岩材質;「陸、防四九」,
玄武岩材質;「陸軍要塞地區」,水泥灌注。此條小徑初判應與內按社堡壘同時構築於
1903年左右,官方在此道路拓寬工程雖然已經暫停,然而道路兩旁是否有其他界碑被剷除,不得而知。沿途右側上有數座機槍堡,隱藏於
銀合歡的密林之中。
-
王屋之名的由來不詳,依據楊仁江的研究,此軍事區
日治時期舊名「內按社北方高地堡壘」或「內按社堡壘」,為向北方
緝馬灣方向進行主要防禦的堡壘砲台。根據日軍防禦計畫認為此地為
漁翁島海岸各砲臺之鎖鑰,地勢緊要,故而於
明治36年(1903)2月1日興建內按社堡壘,
明治37年(1904)9月30日竣工,配用火力強大的克式24倍口徑12cm加農砲6門,9cm臼砲4門,機關砲4門,以防止敵軍自
漁翁島北面入侵,掩護
西嶼海岸堡壘各砲臺及軍用構造物。建築及土地費總計72,964.129日圓,工程由支部長及主任官上等工長國政雄衛負責督造。
昭和7年末
(1932),尚配備克式24倍口徑12cm加農砲6門,9cm臼砲4門。
昭和10年(1935)8月除籍。
明治38年(1905)1月28日,日軍繼續構築
內垵社框舍,同年3月27日竣工,建築及土地費共6,489.026日圓,由工兵部工兵少佐石川義先督造,亦於
昭和10年(1935)8月除籍。
內垵社框舍,也就是一般人熟知的
五孔頂。
-
上述兩座「陸、防四八」與「陸、防四九」應與
內垵社堡壘為同時期的產物。「
馬公要塞地界」立於
民國41年(1952)6月,此碑應有部分文字為泥土所覆蓋。另一塊「陸軍要塞地區」則無落款年代。
-
民國38年12月9日,中華民國行政院遷到台北,代表國民政府在大陸全面的挫敗。隔年
(1950)1月,澎湖防衛司令李振清呈給東南軍事長官陳誠的報告說明澎湖的防衛,必須在日軍遺留的軍事要塞基礎下加強構工。隨著陸軍隊防禦工事的進行,海軍也以
測天島為核心構築港灣陣地,並於海岸築城構築獨立陣地。
1950年5月,參謀總長兼空軍總司令周至柔向總統蔣介石報告澎湖的防務情形,是以海軍為主,陸軍為輔的方式進行。澎湖群島共有駐軍22,000人,其中包含海軍第一艦隊軍艦4艘、砲艇、陸戰隊1個團;陸軍1個軍、
馬公要塞部隊、戰車1個中隊、衛總隊1個大隊。這樣的人數比起日軍駐防時期的24,627人相差並不大。
-
1951年10月至11月間,陸軍總司令部派員履勘澎湖幾處要地,決議將澎湖防衛分為澎湖區與
馬公要塞
漁翁島即歸屬於
馬公要塞。同年12月,陸軍在澎湖的佈防延伸至較小的島嶼,陸軍第4653部隊首度於
吉貝與
員貝興建半永久性機槍堡各三座。陸軍第634團守衛
白沙地區,陸軍4654部分則防戍
馬公島,
漁翁島守備隊則以
漁翁島為主,並加強
漁翁島中北部的防禦,陸續興建
小門、
大池角、
小池角、
合界之機槍堡與機關炮掩體。此時,王屋營區劃
馬公要塞、歸陸軍管轄,故有上述兩座水泥界碑。
-
#感謝吳雙澤
-
#感謝蔡志鵬
-
#參考資料
-
楊仁江,《
西嶼軍事史蹟遊憩據點(
五孔頂、王屋營區)細部規劃》,2012。
-
許毓良,〈1940至
1960年代國民政府軍事反攻下的澎湖一以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所藏案為主的討論〉,
2002年。
-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防衛省防衛研究所,C14061004700,〈要塞再整理及東京湾要塞施設復旧修正計画要領昭7末附録第1要塞兵備表要塞兵備概見図〉,
1932年。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1-03-29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