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防備衛所

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日本海軍的陸上防潛據點■
-
1937(昭和12)年,軍國主義高漲的日本侵略中華民國後,受到英、美、荷的經濟制裁,斷絕戰略物資輸入,關係持續惡化。這一系列作為並沒能讓日本坐上談判桌,反而刺激日本發動全面戰爭。美國時間1941(昭和16)年12月7日,日本未宣戰便轟炸美國夏威夷領地珍珠港,又進攻各同盟國在西太平洋的領地,激起美國同仇敵愾之心,美國旋即對日宣戰,並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
-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海軍原已在本土各地鎮守府、警備府轄下設有防備隊,並設立「防備衛所」。待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也在海外的重要港灣、海峽沿岸陸續增設防備隊、興建防備衛所(或稱「特設防備衛所」),負責監視海域活動、警戒敵方機艦出沒,防堵美軍潛艦侵入。這些防備衛所依照規模、任務的不同,可概分為甲、乙、丙三種,詳情則由1942(昭和17)年9月15修訂的〈特設防備衛所定員表》所規範。
-
甲種防備衛所:配置26人(士官1員、特務士官/准士官1員、下士9員、兵15員)。配備兩組4具水中聽音機(即被動式聲納,把水下聽音陣列部設在海床上,監聽潛艦的噪音),用來偵獲潛艦,另外也設置一組機雷(遙控水雷布設器)與機雷管制機(遙控水雷的管制中心)。
-
乙種防備衛所:配置24人(士官1員、特務士官/准士官1員、下士7員、兵15員)。配備2座水中聽音機,用以偵獲潛艦,但沒有布雷設施。
-
丙種防備衛所:配置17人(士官1員、下士6員、兵10員)。它們配備4組(含)以下的水中磁氣探知機(即磁性探測儀),以潛艦金屬外殼產生的海水細微磁場擾動來偵蒐潛艦。丙種防備衛所與乙種防備衛所同樣沒有布雷設施。
-
■澎湖各地的日本海軍防備衛所■
-
澎湖群島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由於有馬公港測天島海軍基地,軍事價值重要,因此也設置了不少防備衛所。它們起先隸屬於日本海軍「馬公警備府」(1941年11月由「馬公要港部」升格而來)轄下的「馬公防備隊」,隨著「馬公警備府」在1943(昭和18)年4月降編納入「高雄警備府」,改名為「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防備衛所也改稱為「特設防備衛所」。
-
總計在1945(昭和20)年8月二戰終戰前夕,日本海軍在澎湖外垵吃仔尾井垵凸角虎井西山南端、虎井西山北端、花嶼東吉嶼大嶼等地,均設有防備衛所,數量達7處之多。它們的種類、編制、裝備,簡述如下:
-
一、甲種防備衛所:
-
根據1941(昭和16)年12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紀錄,外垵社吃仔尾(杙仔尾)、井垵凸角兩地,在當時即已各自設立一座甲種防備衛所。不過從二戰結束後國軍接收日軍物資的檔案來看,外垵井垵的防備衛所,裝備實情與規定並不相同。
-
1946年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事接收總報告》、中華民國海軍〈第三軍區接收台灣海面防備設施圖〉顯示:外垵防備衛所實際上只有1座水中聽音機,由西嶼頭海崖往下沉放到南方「馬公水道」海床;在水中聽音機的內側,則有1道機械水雷防線,封鎖外垵桶盤之間的海域;在西嶼頭西方、西南方,另有布設2組4具水中磁氣探知機,分別通往西嶼頭外海,以及虎井西北方海域。
-
至於井垵凸角的防備衛所,並沒有設置水中聽音機,而是在其南端的海床布設了2座水中磁氣探知機,偵測從凸角虎井東山鵝豆鼻之間的海域動態。井垵防備衛所也在圓頂山到桶盤之間的海域布設了1組機械水雷防線。
-
二、乙種防備衛所:
-
根據1941(昭和16)年12月份的〈馬公警備府戦時日誌〉,日本海軍在虎井西山的南、北端各設有一處乙種防備衛所,與外垵吃仔尾井垵凸角共同守衛馬公水道。到了1944(昭和19)年1月,從當月的〈高雄警備府戦時日誌〉可證實,花嶼也新增了一處防備衛所。總計在1945(昭和20)年終戰前,全澎湖共有虎井西山南端、虎井西山北端、花嶼三處乙種防備衛所。
-
1946年中華民國海軍〈第三軍區接收台灣海面防備設施圖〉來看,虎井花嶼等地的防備衛所,裝備內容與日本海軍的規定略有不同。虎井的兩座防備衛所,共有4座水中聽音機往外延伸,分別在虎井西北西、西南西、西南、南南東的海床上。至於花嶼則有3座水中聽音機,往外延伸布設在花嶼北北西、北北東、東北方的海床上。
-
不過,觀察1945年11月〈馬公特別根據地隊關係國有財產營造物引渡目錄〉,會發現這些防備衛所的設施保存狀況不一。例如1945年1月15日花嶼的水中聽音所被美軍轟炸起火後,似乎並未修復,只殘存一座唧筒所可移交給國軍。至於虎井的兩處防備衛所狀況尚稱良好,周遭的兵舍、火藥庫、發電所、唧筒所也移交給國軍繼續使用,直到1991年8月,其中一座防備衛所才被澎湖地方報紙誤傳為「山本五十六南進指揮所」。
-
三、丙種防備衛所:
-
依據1944(昭和19)年1月〈高雄警備府戦時日誌〉,當時在澎湖島東端(東吉嶼)、大嶼(即今日七美)兩地,各設有一處丙種防備衛所。依據1942(昭和17)年9月15修訂的〈特設防備衛所定員表》規定,丙種防備衛所是配備水中磁氣探知機,只是東吉大嶼兩處的實情不明。
-
1945年11月〈馬公特別根據地隊關係國有財產營造物引渡目錄〉可發現,在日本海軍移交給國軍的設施中,東吉防備衛所只剩下1座發電所(面積40坪)還完好,大嶼防備衛所的衛所、唧筒所、發電所、燃料所則尚稱完好。而在1946年中華民國海軍〈第三軍區接收台灣海面防備設施圖〉裡,對於這兩座日治時期防備衛所的水下偵潛設施、位置,均未予以標示。
-
■應該還原防備衛所歷史本貌■
-
隨著同盟國贏得二戰、1945年國府接收台灣與澎湖,日軍在沿岸偵測水中潛艦的特設防備衛所,在國軍接管後,各種裝備或損壞或廢棄,原本的建築設施則有不同的用途。它們原本的防潛任務,在1940到1960年代之間,改由海軍艦隊加派艦艇偵查海面所負責。而在多年之後,因應國防戰略調整,國軍精簡外島兵力,原本的駐軍一一撤守,營舍也就此閒置,往往成為遊客探險的秘境。
-
由於防備衛所原先的特殊性,加上國防資訊的保密性質,導致這些防備衛所經常遭到外界的誤解,或是望文生義、以訛傳訛。從深度旅遊的角度來看,都不是客觀認識歷史的正途。在資訊取得便利的時代,防備衛所的過去,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謎團,該還原他們的歷史本貌了。
-
作者|吳令丞
知識建檔|2019-03-23。知識更新|2024-06-08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