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東吉防備衛所記錄

2020東吉防備衛所記錄|拍攝日期:2020-05-29(星期五)

東吉防備衛所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澎湖二戰時的防備衛所■
-
二戰的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為了保障近海的交通順暢,於本土與各海外殖民地陸續興建了許多「防備衛所」,負責監視海域活動、警戒敵方機艦出沒,防堵美軍潛艦侵入,構成沿岸的防潛網路。
-
當時,日本海軍在澎湖群島,也設置了不少防備衛所。總計在1945(昭和20)年8月二戰終戰前夕,澎湖各地設有2座甲種防備衛所(外垵吃仔尾井垵凸角)、3座乙種防備衛所(虎井西山南端、虎井西山北端)、、3座丙種防備衛所(花嶼東吉嶼大嶼),共7處。
-
這些防備衛所在「馬公警備府」(1941年11月由「馬公要港部」升格而來)時代,是由其轄下的「馬公防備隊」戍守,隨著1943(昭和18)年4月馬公警備府降編為「高雄警備府」麾下,馬公防備隊也改稱為「馬公方面特別根據地隊」了。
-
東吉防備衛所■
-

-
東吉防備衛所,位於島嶼東北側遠離村落的面海小高地上,鄰近風化地形玄武岩石柱「石人崎」,屬於日本海軍的丙種防備衛所,東吉當地居民則稱為「兵厝」。
-
它的設立時間可回推到1944(昭和19)年1月〈高雄警備府戦時日誌〉的紀錄:當時日本海軍在「澎湖島東端」、大嶼(即今日七美)兩地,各設有一處丙種防備衛所。而在1944(昭和19)年5月份〈高雄警備府戦時日誌〉記載,澎湖在東吉嶼大嶼設有丙種防備衛所。所以「澎湖島東端」的防備衛所,就是東吉防備衛所。
-
按照1942(昭和17)年9月15修訂的〈特設防備衛所定員表》規定,丙種防備衛所配備4組磁氣探知機(即磁性探測儀),以潛艦金屬外殼產生的海水細微磁場擾動來偵蒐潛艦,不過沒有布雷設施。兵力編制則為17人(士官1員、下士6員、兵10員)。東吉防備衛所的裝備與兵力,應該與其相去不遠。
-
比對美軍二戰空襲航拍照片、戰後航拍照片、日軍檔案,以及澎湖知識平台團隊現場踏查,歸納出東吉防備衛所的布局:營區外圍,以漿砌老古石工法築成四面圍牆,分成大、小兩區。大區的主要出入口開在西南方,牆內有1座長方形兵舍、1座功能不明建築物、1座瞭望塔、1個長方形槽狀物,以及1個丸龜形(圓丘型)防空洞。小區則位於防備衛所的東北方外圍,是防備衛所的烹炊所及浴場,四面同樣設有圍牆,出入口開在東方。而在營區的圍牆西側,還有一座石砌水塔。
-
兵舍:即營舍,位於圍牆內的北方。為一層樓、長方形,東西走向、雙斜屋頂的建築,建築下方為石砌矮牆、上方為木造結構。兵舍於1945年4月4日美軍空襲後受損,戰後並未列入1945年11月〈馬公特別根據地隊關係國有財產營造物引渡目錄〉的移交清冊。目前兵舍已坍塌,只留下地基、部分石砌矮牆與梁柱。
-
丸龜形防空洞:位於兵舍東側、瞭望塔北方約15公尺外,緊鄰兵舍,以混凝土建造而成,外觀呈圓丘狀,南、北兩側各有一個開口,目前仍完好。
-
長方形槽狀物:位於兵舍南邊,用途不明,頂端沒有蓋子,以混凝土建造而成。可能是儲放淡水、草料或雜物。
-
功能不明建築物:位於丸龜形防空洞南方,為一樓半高、單斜屋頂的建築,屋頂斜面於南方。該棟建築物於1945年4月4日美軍空襲後受損,目前已完全坍塌,只留下地基。
-
瞭望塔:位於不明建築物南方,為兩層樓高(約6公尺)、下層石砌方樓、上層木造結構的建築。下層方樓以玄武岩砌成,表面覆以混凝土,外觀呈四面體、立面為下寬上窄的高聳梯形,北方底部為人員出入口、東西兩側牆上則各自開有一面小窗。上方瞭望臺為木造結構。
-
二戰結束後,國軍接收日軍移交的財產裝備。但從1945年11月〈馬公特別根據地隊關係國有財產營造物引渡目錄〉所示,東吉的軍事設施只剩一座發電所(面積40坪)尚稱完好,可列入移交,可見東吉防備衛所在戰爭中受損相當嚴重,直到戰爭結束前也未能修復。
-
二戰結束多年之後,東吉島2014年被劃入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這座長年被稱為「兵厝」的防備衛所營區,才又受到遊客矚目。它是日本海軍二戰時期於澎湖設立的防潛據點,見證了戰亂與惶恐,更是今人鑑往知來的文化資產。
-
作者|吳令丞
知識建檔|2019-03-23。知識更新|2023-08-21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