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
東衛里就斷斷續續的辦理過農忙托兒所,
民國66年(1977)以後,
馬公市公所才利用臺灣省社區發展長期計畫的經費,委託福華幼稚園的林喜信修女負責,正式在
東衛、
烏崁、
菜園、
石泉等拖成立托兒所。
東衛社區托兒所成立淡
民國67年(1978)利用
東衛里15號的社區活動中心來當托育場所。
-
東衛社區托兒所創設初期,每一上午由福華幼稚園派保育員陳美滿到
東衛負責所務,下午再回到福華工作(
民國68年曾去師專進修)。當時收托的學生以
東衛社區的孩童為主,但是因為陳美滿是
沙港人,所以也會帶一些鄰居的小孩來
東衛上托兒所;一開始只有一個混齡班,大約30多人,後來收托人數陸續增加才擴充為兩班(中班、小班各1班),收托學童最多時有62人,到
民國72年(1983)還有40多人。有些小朋友的弟妹也會因為沒人照顧而跟隨兄緝來借寄一兩天,又都是混齡班,施教柏當困難。
-
起先
東衛托兒所只有半日托,早上由保育員到現在的
東衛超市前,把學童集合好之後再一起帶到托兒所。活動由8時30分開始,先讓小朋友在室外做一些晨間活動,或是放音樂給他們自己玩一會再升旗;因為當時國民的衛生習慣還不太好,所以每天都要檢查孩子們的指甲、衛生紙、手柏等,再進行一些認知性、語文性及韻律性活動,到11時左右就準備放學。每週星期三都有所外活動,由天主教的修女開娃娃車,載小朋友到福華或
馬公,做一些城鄉交流。當時福華幼稚園的學生人數很多(800多人),而且天主教也比較有資源,托兒所的點心、器材都由福華提供,設備方面也不差。托兒所的學費從最早的300元慢慢增加到500元,所收的錢都交回福華統一運用;和鎮公所之間只有固定申報補助款或衛生所要健康檢查之類的互動(透過里幹事辦理),偶而也會請社區提供支援。
-
民國72年(1983)10月3日,
東衛社區托兒所改由社區理事會接辨(當時的理事長是蔡由命),陳美滿歸建福華幼稚園,改由温美齡擔任保育員,後來又陸續增加謝淑燕、許秀珍及蔡秀蓉等師資。
民國76年(1987)9月分為大、中、小3班,收托學童人數也從六十人增加到八、九十人,並試辦全日托(最早大概只有1/3的學童參加)。幼童來源有八、九成來自
東衛社區,也有一些
石泉、
馬公、
大城北、
西衛、
安宅、
鼎灣的學童,比較遠的學童都由溫老師騎車(後來改為開車)接送;家長的職業以工人、
海二廠、公務人員為主。收托場所仍然是借用
東衛社區活動中心(
東衛里15號),第一節各班一起上課,第二節大班才到隔壁的辦公室去上課,到新的活動中心(
東衛里27-6號)蓋好之後,把原來的辦公室改成大班的教室,各班才有獨立上課的空間,律動課則在活動中心前的大廣場。托兒所的經費改由社區理事會自理,縣政府也有補助,所有的開銷及老師的薪資,每年都要提交報表給社區理事會。
民國84年(1995),市公所將各社區托兒所全部收回經營;
民國85年(1996)7月完成納編,並且在市公所北側興建了
馬公市托兒所示範班,來提昇教保的品質(同年9月落成啟用)。但是因為示範班的場地有限,
東衛、
石泉、慈光及
西衛等4所托兒所的幼童,仍然暫時留在原來的社區托兒所上課;後來市公所又向國有財局申請無償撥用
馬公市東衛段一五○九號土地,做為興建
馬公市托兒所
東衛班的用地(面積約558坪)。到
民國90年(2001)11月,
東衛班落成啟用之後(照片3-2),各社區的托兒所才都撤銷,把幼童全部撥到
東衛班上課。
-
資訊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8輯|
2006年)
知識建檔|2021-11-22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