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鎖港咬山辨:雞籠仔出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鎖港咬山辨:雞籠仔
-
民國40年代以至50年代,鎖港漁業蓬勃發展,鎖港大蝦是澎湖漁業的名產。例如民國51年2月11日,《建國日報》報導風力轉小之際,鎖港大小漁船紛紛出海,船艙滿滿是魚。3月20日前後,鎖港大蝦每日的捕獲量約有七千斤,物美價廉深受市場之歡迎。
-
當時,鎖港漁業夏天以焚寄網捕捉臭肉魚、四破、巴朗等魚類。冬春之交,東北季風盛行的季節,則改以大帆船從事打瀨網,捕捉狗母魚、紅魚仔、冰葉仔、以及蝦、大蝦等。上述漁獲榮景,極為打瀨網的成果。打瀨網因深受季節風的影響,風太小帆船行駛乏力,風太大,則返航艱難。故而,鎖港打瀨網漁業多集中在鎖港龍門之間避風的海域。鎖港漁民稱此漁場為「北溝」,北溝以咬山辨:雞籠仔出為基準,當雞籠嶼井垵東鼻頭成一直線,此為北溝的界線,漁船在此山辨以北的海域捕魚,越此線以南則風浪變大返航費時,將影響漁獲的價格。
-
民國50年以後,發動機漁船逐漸普遍,風力的因素逐漸影響,鎖港漁民進一步開發出南溝漁場,南溝位於虎井嶼東吉嶼之間的海域,由於是新開發的處女地,也帶動鎖港漁業的黃金期。
-
#感謝翁開懷先生
-
作者|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