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菜園漁業發展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菜園里位在石泉里東鄰,沿岸陸地的傾斜度比較大,潮間帶廣闊,但是漁業很不發達。大正6年(1917)菜園的人口有79戶、518人,其中只有26位從事漁撈;聚落中有5艘漁船,但是有3艘專門在替海軍搬運硓古石,用來捕魚的只有2艘,主要在馬公內灣從事雜魚圍刺網(2組),年漁獲總值只有33圓。旱田大多被海軍徵收,全聚落只有20.83公頃的畑地,每一戶平均只有0.26公頃(不到10,000栽),因此每年外出到臺灣打工的人都在80人以上;總共養了37頭牛、201頭豬,平均每2.1戶有一頭牛,每戶養2.5頭豬(古閑義康1917:67-70)。
-
昭和5年(1930)菜園的人口有58戶、399人,其中漁民只有19人,而且都是兼業性質,主要在馬公南灣內海滿潮時水深約3.5公尺,底質為泥沙的海域,從事雜魚立竿網漁作(2組),漁獲量很少,通常都只有80台斤左右。農業的狀況和大正年間相差無幾,全聚落共有40頭牛、205頭豬;有不少的居民進入海軍工作部工作,到臺灣做工的人也相當多(有80多人),平均一戶約有1人以上(澎湖廳1932:112-116)。
-
戰後菜園的農漁業更加式微。民國40年(1951)左右有12艘釣漁船在馬公內灣和澎湖內海捕捉鱙仔魚和丁香魚,後來陸續歇業(目前剩下5艘),改去從事沿岸養殖漁業。農業則幾乎只剩下一些菜宅內的蔬菜栽培,今204號縣道以北的土地(日治時期被徵收)曾經在民國60年(1971)進行農地重劃,準備放租給居民,但是居民承租的意願並不太高。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1輯|2006年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