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低竿網
-
澎湖的立竿網俗稱為「遮網」或「釘網仔」,據說起始於清嘉慶中葉(約
1810年左右),是一種和
石滬捕魚原理相同的傳統漁法,只是以用過即收的網具來取代固定的石垣。各島嶼周圍海流比較順暢的沿岸,水深在退潮時約1公尺以下,漲潮時約4公尺,底質為泥沙及砂礫的海域都可以作業。立竿網有團體經營(要用20到30個人)和家族經營(只用2到6個人)兩種組織。早期團體經營的立竿網大多是地緣性的結合(甲頭或村落),所用的漁具包括網地(約10公尺長、1.2公尺),竹竿(長約2公尺)和繩子都由股東平均自備。所使用的網位則必須依各地方約定俗成的原則來輪流,不可以逾越,59漁獲也按各地的傳統分配完。每次作業完畢,各自把所出的器材收回家,等下次要作業時再拿出來重新架設。
-
作業方式是,在退潮時大家把網片拿到漁場附近去接起來(總長約100-150公尺),再把竹竿插在
潮間帶上(每隔2公尺左右1支),把漁網架設成開口向岸邊的弧形。網的下緣每隔2-3公尺左右用石塊壓著,以免被困在網中的魚鑽隙逃走,等到下一次退潮時再拿手抄網來撈捕被困在網子裡面的魚。
-
白沙鄉大倉村以捕捉烏仔魚(小烏)的立竿網漁業,則是把網具架好之後,先把竹竿放倒,石塊壓在海底,等漲潮時再去把竹竿和魚網豎起來(俗稱抽網),然後留下一位經驗老到的「看魚人」,在岸上的高地監看魚蹤,當烏仔魚群游入網位區時,再么喝通知大家下海去撈捕。
-
立竿網是全年性的漁撈活動,一年之中以農曆的11月到翌年的4月的漁獲比較好,每個月裡頭則以13日到20日及28日到下個月初6日比較有收穫。漁獲包括臭都魚、石斑魚、青衣、龍占、垵米及其他雜魚。
-
到
1960年代以後,撐網用的竹竿逐漸被鋼筋所取代,所使用的網地也更大型化(約2公尺,300公尺長以上)。網具常年固定在鋼筋上,每次巡網捕魚時再順便做一些保養,當所用的漁場漁獲不佳時,可以另外申請更換場地來重新裝置。
-
後來地域性團體經營的立竿網逐漸解散或不再運作,又出現了一些由家族經營的小型立竿網,這種網的高度比較低(約1.5公尺以下),長度比較短(約100公尺左右),作業所需要的人力也比較省(只要2-6人),漁撈的方法則和大型立竿網完全相同。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五)|物產志》
-
澎湖群島雖僅有一百二十七平方公里,但因海岸綿延、島嶼羅列,廣闊的
潮間帶、林林立立的珊瑚淺坪,孕育了豐饒的海洋資源。先民們更是殫精竭力,發展出一套套的漁法。一般而言,漁民採行何種捕魚的方式與當地的生態環境、
地質、地形具有密切的關係。
-
在
潮間帶利用竹竿或鐵條架設立網取魚,其捕魚原理與
石滬類同。立竿網、蟹網、烏魚網、鰻栽網等。除了主漁獲外,尚可捕到柔魚。網具極具機動性,可隨時遷移。
-
其捕魚的原理類似
石滬,可視為一種可選擇移動式的捕魚陷阱。一般立竿網有高、低之分,低的大多屬個人私有;高立竿網則由20~30人所組成。一般澎湖各村村民所用的以低立竿網為主。退潮時將鐵條插在礁棚上或
石滬間,依網的高度將上緣繫於鐵條上,下緣則以礁石壓網。漲潮時,魚過網;退潮時,魚便被困於網房內。
-
文字來源|澎湖縣文化局終身學習網站
知識建檔|2018-04-29。知識更新|2021-12-1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