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澎湖菅芒記錄

2006澎湖菅芒記錄|影像來源:許玉河老師。拍攝日期:2006-10-15(星期日)

防風儀式兩相宜:菅芒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同義詞彙|五節芒
-
防風儀式兩相宜:菅芒
-
小時候,輪到家裡辦牲禮犒軍時母親總會囑咐我,拿著鐮刀到自家的菜宅割取一小籃子的菅芒當「馬草」,作為犒軍儀式時給五營兵馬的糧草。作為犒軍儀式中的五營兵馬的「馬草」,有的村莊剪成一小段,有的紮為一綑。
-
菅芒(kuann-bâng),清代澎湖澎湖方志並無菅芒相關的記載,依據蕭志榮(2006)的研究,1895年1938年日治時期,植物學家在澎湖的調查研究並無菅芒之名。日治時代菅芒以另外一個名字「萱草」出現。
-
日治時代為了改善澎湖的農業環境,澎湖廳除了廣植林木防風之外,另外於耕地亦透過保甲制度推動「風林」設施。《澎湖縣志.物產志》記載,日治時期推動的耕地防風林係於「耕地衝風面每二十公尺造土堤一條,堤上栽植萱草,用以防風。」萱草土堤約一公尺高,一公尺寬,兩側以玄武岩硓𥑮石為牆,中央填土,土上植萱草。防風林澎湖居民多簡稱為「風林」。洪敏聰於其《澎湖水調.澎湖的褒歌續集》蒐錄一首〈一保保正管十甲〉,說明當時動員保甲築造風林的情形:
-
一保保正管十甲
-
十个甲長攏袂合
-
一日共伊捯捯吵
-
吵欲衙門見巡查
-
巡查叫來共伊問
-
敢是風林牽傷長
-
欲跪草埔仔毋汝轉
-
早起欲跪kah下昏
-
二次戰後,改良種植方式,除了延續日治時代的萱草土堤之外,「萱草(菅芒)後面植播密植銀合歡三公尺寬,銀合歡後面栽植木麻黃二公尺寬」加強防風效果。除了種植整株菅芒之外,澎湖農民也割取菅芒編織於田地中央,做為第二層防風設施,稱為菅芒箅(kuann-bâng-pín)。
-
澎湖東北季風強烈,有的農家為了保護菅芒,還會編織整排的菅芒,讓季風透過菅芒之間的縫隙穿越,防止菅芒傾倒,如同為自家的女兒綁頭髮一般,細心呵護。如今,此情此景,已難再得。
-
菅芒,外觀相似者有五節芒(寒芒) 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與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兩者於澎湖都有採集紀錄。前者,1972年由許建昌與郭長生在澎湖風櫃採集。後者,項公傳於1964年採集紀錄。從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https://tai2.ntu.edu.tw/)查詢數位照片與標本,澎湖民間俗稱的菅芒,應為斑茅。
-
#參考文獻
-
蕭志榮,〈澎湖群島植物分布與島嶼植物地理學之研究〉,靜宜大學生態系碩士論文,2006。
-
洪敏聰,《澎湖水調.澎湖的褒歌續集》,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3。
-
張默予,《澎湖縣志.物產志》,澎湖縣文獻委員會,1972。
-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https://tai2.ntu.edu.tw/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4-07-03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