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GEORGE HENRY EMRAY
-
在
嵵裡里紗帽山北方接近海灘處的山麓沙地上,立有一座以花崗岩為材的紀念碑。此碑的來源,起因於西元
1874年10月26日(清朝
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七日),中國輪船招商局(C.M.S.N.C)所屬「利運」號輪船執行運兵赴臺任務,於澎湖海域避風期間,船上英國籍大副George Henry Emray測試救生艇性能時,竟不幸溺斃於
嵵裡附近海域,三日後遺體才漂至岸邊,由船員就地安葬。事後,輪船招商局、華海輪船公司的船員便在此地立碑,表達對George Henry的悼念。
-
此碑的立碑時間晚於
1874年,坐東南朝西北,面向
乳仔尖山、背對
紗帽山,GPS座標為北緯23度31分50秒、東經119度34分05秒。碑高約153公分、寬約88公分、厚達14.5公分。碑體大致保存良好,但碑文已有些微模糊,全文68字(其中第7行UPSETING,應為UPSETTING之誤)如下:
-
HERE LIE THE REMAINS
-
OF
-
GEORGE HENRY EMRAY
-
A NATIVE OF LONDON
-
CHIEF OF OFFICER C.M.S.N.C
-
S.S. LEE YUEN
-
WHO WAS DROWNED BY THE UPSETING
-
OF A BOAT NEAR THIS SPOT
-
26 IN OCTOBER 1874
-
AGED 35 YEARS
-
THIS STONE IS ERECTED AS A MARK OF
-
RESPECT BY THE OFFICERS AND ENGINEERS
-
OF THE CHINA MERCHANTS AND CHINA COAST
-
STEAM NAVIGATION COMPANIES STEAMERS
-
BY WHOM HE IS DEEPLY REGRETED
-
中譯:此處長眠的是喬治˙亨利˙恩瑞。出生於倫敦,後於中國輪船招商局「利運號」輪船任職大副。
1874年10月26日,由於所乘小艇在此附近翻覆,不幸溺水身亡,得年35歲。謹立此紀念碑,以茲代表中國輪船招商局、華海輪船公司輪船船員們的敬意,以及對他深深的悼念。
-
為何當年中國輪船招商局會派「利運」號輪船運兵到臺灣?原來,事發的
1874年,清朝與日本正因為屏東「牡丹社事件」爆發衝突。清朝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考察防務後,積極加強臺澎之間的軍事部屬,向日方施加壓力。雙方除了在屏東發生戰爭之外,也分別增兵支援,並各自派遣軍艦於臺澎附近海域巡弋,彰顯主權,例如清朝方面,沈葆楨調遣了「揚武」、「飛雲」、「安瀾」、「靖遠」、「鎮威」、「伏波」等各艘軍艦常駐澎湖操演陣勢,也向海關所借調「淩風」輪船駐紮澎湖供軍方教練;而日方也不甘示弱,除了軍艦多次出沒於澎湖周遭海域外,甚至曾派遣軍艦於7月13日航行至
媽宮港下錨,造成當地仕紳驚慌失措。在清、日兩國劍拔弩張,戰和未定之際,李鴻章創設的中國輪船招商局,便自然而然成為清朝增兵臺灣前線時,徵調船隻主要的來源。
-
「利運」號輪船,便是在這雲波詭譎時刻,受徵調執行運兵任務的商船之一。不幸的是,她在同年10月偕同「永清」號輪船,在數艘清軍砲艇護航下,從鎮江開往打狗途中,受到惡劣天候影響而在澎湖滯留了18天之久。10月26日,艦上大副George Henry Emray帶領水手測試救生艇的性能,卻在
嵵裡海域發生艇翻人亡的慘劇,成為此行最為慘重的遺憾。
-
命運彷彿愛開玩笑。就在George Henry Emray溺斃後5天的10月31日,清日兩國歷經長達半年的軍事衝突,終於在北京簽訂三項專門條約,宣告停戰,為牡丹社事件畫下休止符。同年11月26日,「利運」號與船隊其他友艦終於歷劫歸來,返抵鎮江,並帶回大副在澎湖海域溺斃的消息。但此時,戰爭早已結束近一個月,而葬身洶湧波濤中的那位大副,卻從此長眠於
嵵裡紗帽山,生命的舵鐘停留於35歲,再也無法奔馳於海上矣。
-
1901年,日籍人類學家伊能嘉矩來澎湖考察時,曾記錄此碑,並於著作《臺灣志》作出錯誤的記述:「英國軍艦C.M.S.N.C號艦長 George Henry Emray 喬治乘坐小艇,於澎湖近海翻覆而死,
紗帽山北方有英國人所建的哀悼碑。」此後百年間,相關歷史文獻多半因循傳抄而不察,甚至有人將其誤作
清法戰爭法軍登陸紀念碑。事實上,碑文上C.M.S.N.C並非艦名,而為中國輪船招商局的縮略語;Chief of Officer不是艦長,而是輪船大副;至於Lee Yuen,則為輪船招商局「利運」號商船的船名音譯。如今歷史真相水落石出,George英魂若有知,或許稍可告慰了吧!
-
利運輪(S.S.Lee Yuen)小檔案:
-
「利運」,是中國輪船招商局草創時期向英國購買的五艘輪船之一,
1872年(
同治十一年)透過德商載生洋行向英國採購。造價約為八萬三千兩,於
1873年(
同治十二年)加入船隊。本輪為客貨兩用船型,船長231呎、寬29呎、深14呎9吋,排水量734噸,蒸汽動力,推進方式為螺旋槳推進(時稱「暗輪」,與「明輪」區別),滿載排水量1032噸至1500噸(以壓載水調節),載客可達300餘人。
1904年(
光緒三十年),本輪拆卸,改為鎮江躉船。
-
文字|吳令丞
-
George Henry Emray:1874牡丹社事件與澎湖
-
嵵裡紗帽山下,靜靜的佇立著George Henry Emray罹難紀念碑。從
1874年至今,已近150寒暑。EMRAY何許人也?這得從牡丹社事件說起。
1874年臺灣爆發牡丹社事件,清廷隨即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主持臺灣海防及對各國的外交事務。沈葆楨於五月初一日(
1874年6月12日)自馬尾乘安瀾輪船出發,五月初三日經澎湖,初四抵達安平。沈葆楨考察澎湖與臺灣防務後認為,澎湖與臺灣海防的弊病在於
班兵之積弊不振:
-
……臣等昨到澎湖踩勘,陂陀周圍數十里,無一山、無一田、並無一樹,為向來未見之瘠壤,然颱颶作時,臺南數百里舍此更無泊船之處,地則極要,守則極難。守將吳奇勳謂此地
班兵七百餘人,皆疲弱不可用。該處不生五穀,民以捕魚為業,自少至老,衽席風濤,誠招此輩以易
班兵,民間既開生途,防務尤為得力。……
-
沈葆楨主張應雇用澎湖本地人組織鄉勇,取代積弱不振之
班兵,藉由保護鄉土的地方意識全面提升防衛能力,沈葆楨認為臺灣也應比照辦理並增兵臺灣,才能鞏固臺澎邊防,消弭外國勢力染指澎湖臺灣之企圖。在此清日兩國極度緊張期間,日本兵船常出沒於臺澎之間海域。例如,五月三十日(
1874年7月13日),臺灣道夏獻綸由旂後坐輪船抵達澎湖,即有澎湖本地士紳稟稱,日前有日本船一隻,駛近
媽宮口岸放錨停泊,導致居民驚慌失措。沈葆楨等人乃命副將吳奇勳先行添募新勇一營,以資守衛。復以清日雙方是和是戰狀態不明情況下,六月十二日(
1874年7月25日)直隸總督李鴻章乃奏請增兵臺灣。
-
中國輪船招商局為李鴻章等人所成立官督商辦企業,於是中國輪船招商局順理成章接受清朝雇用徵調運送士兵赴台加強防戍,輪船招商局在此清日戰和不定期間,乃扮演著輔助國家軍事運輸的重要角色,而澎湖則成為兩者的中繼站與休息站。例如,七月二十三日 (
1874年9月3日)中國輪船招商局「伊敦」、「利運」及官輪船三隻搭載兵往臺灣,甫抵打狗,而大風陡作,諸船迫於駛往澎湖各山之下,停泊兩日以避風後載往打狗。由此亦可證明:澎湖
媽宮港在此時不僅是運兵船避風整備的重要港口,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當日本兵船常於澎湖臺灣海域巡洋窺視時,沈葆楨乃調遣揚武、飛雲、安瀾、靖遠、鎮威、伏波等兵船常駐澎湖派習合操陣式,並由向海關所借淩風輪船駐澎教習,並持續增兵臺灣,向日本施加軍事壓力。同年,上海《申報》也陸續報導清朝徵調中國輪船招商局船隻或雇用其他船隻運送士兵前往臺灣的消息。當時,中國輪船招商局船隻常常雇用熟悉新進汽船操作的外國人擔任船上的重要職位,George Henry Emray即為利運輪的大副。
-
1874年10月8日,中國輪船招商局旗下的利運輪與永清輪協助清朝載運士兵前往臺灣打狗,中途避風於澎湖,26日利運輪大副George Henry Emray與永清輪大副Mr.Cratley等人乘坐小艇試船不慎翻覆,George Henry Emray不幸溺斃,三天後屍體漂至
嵵裡紗帽山海岸。爾後,由中國輪船招商局與華海輪船公司船員們一起立碑於此紀念。
-
1901年1月,伊能嘉矩來澎湖踏查之際前往
圓頂半島時,即已記錄此碑。然而,George Henry Emray罹難紀念碑,也曾被人誤認為是
1885年法軍登陸
嵵裡紀念碑,蓋因位於
嵵裡紗帽山西南方處尚有
澎湖縣政府於
1979年所立的另一塊〈
嵵裡法軍登陸史簡介〉石碑。
1994年5月7由
澎湖縣文化中心所舉辦之「澎湖古戰場軍事之旅座談會」一行人到達
嵵裡紗帽山考察此碑,確認石碑為英文書寫而非法文碑。同年6月14日「澎湖古戰場考勘活動」再次考察此碑,與會同行的兩位美籍人士當場翻譯此碑,同行之蔡丁進老師並記錄石碑內容。爾後,吳令丞與筆者再依據上述相關研究,釐清此事件之原委,並於發表於
《硓𥑮石》季刊。
-
George Henry Emray罹難紀念碑,可以說是
1874年牡丹社事件在澎湖留下的歷史註解。伊能嘉矩的手稿,更如實地呈現此碑原有的樣貌。歷經140餘年
東北季風夾雜海砂的吹拂,夏日豔陽炙熱的曝曬,颱風暴雨的侵襲,George Henry Emray罹難紀念碑依舊屹立不搖。茲將其碑文抄錄及後:
-
HERE UP THE REMAINS
-
OF
-
GEORGE HENRY EMRAY
-
A NATIVE OF LONDON:
-
CHIEF OF OFFICER C.M.S.N.C
-
S.S. LEE YUEN
-
WHO WAS DROWNED BY THE UPSETING
-
OF A BOAT NFAR THIS SPOT
-
25IN OCTOBER 1874
-
AGED 35 YEARS
-
THIS STONE IS ERECTED AS A MARK OF
-
RESPECT BY THE OFFICERS AHD ENGINEERS
-
OF THE CHINA MERCHANTS AND CHINA COAST
-
STEAM NAVIGATION COMPANIES STEAMERS
-
BY WHOM HE IS DEEPLY REGRETED
-
#1874牡丹社事件有George Henry Emray罹難紀念碑在澎湖
-
#1885
清法戰爭有諸多影像與史蹟在澎湖
-
#
1895年乙未之役的第一戰在澎湖
-
#希望
澎湖縣政府於墓地遷移時仍審慎處理此碑
-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物小而忽視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11。知識更新|2024-06-14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