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嵵裡井垵水產加工業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昭和5年(1930)嵵裡就有4家製造魚干的水產製造者(澎湖廳1932:205-206),戰後嵵裡魚灶逐漸增加,民國42年(1953)共有永利號、合進號、協興號、合吉號、合順號、新合順號等6家水產加工業者。
-
同年縣政府獎勵全縣興建5處魚類乾燥場(製造魚干用),供漁民共同使用,馬公鎮就選在風櫃嵵裡各設1處。嵵裡魚類乾燥場面積約330.579平方公尺,由縣政府補助5,000元,不足額由居民自己負擔;由鎮公所撥發水泥發動居民來興建,於9月16日竣工。民國59年(1970)嵵裡西衛烏崁鎖港桶盤等5個里又經縣府轉請省漁業局核定補助110,800元,設置魚類曬乾場(面積共1,900坪),來改善魚類加工的品質。
-
民國五O年代因為漁船的增加及漁具漁法的改良,水產加工業更加發達,嵵裡里井垵里的聚落內都出現不少魚灶民國55年(1966)為了配合嵵裡示範社區的建設,避免魚灶造成環境污染,因此在井垵嵵裡之間闢設「漁工新村」,做為水產加工的專用區。當時嵵裡井垵2里,分別有陳保利、吳石勇、許根袺、陳亨禮、陳春華、陳自在、蔡由發、蔡水木、陳淑女、陳文定、陳萬鐵、陳有成、陳德進、陳天助、吳倫、吳坑、吳便、吳篤敬、陳根三、陳純來、許朝和、林足以、吳福讓、吳朝永、陳純發和陳天生等26家水產加工業者進駐漁工新村
-
到民國六O年代嵵裡魚灶又繼續增加,除了漁工新村之外,嵵裡居民許佳木和陳靜雄2人也分別在後井附近海岸設置魚灶。到民國73年(1984)以後水產加工業才因為魚貨量變少而逐漸走下坡;現在井垵只剩下2家,嵵裡剩下12家(大部分仍然在漁工新村),產品以臭肉干為主,是澎南地區除了鎖港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水產加工區。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4輯|2006年
知識建檔|2021-12-0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