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來源:許玉河老師。

媽宮:先民開之,後人居之,何陋之有?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媽宮:先民開之,後人居之,何陋之有?
-
民國34年(1945)12月26日馬公鎮召集地方人士商討將日治時代馬公改為媽宮暨街道改名案,臺灣省民政處電復澎湖廳接管委員會,以為「媽宮」二字偽鄙,毋庸恢復舊名。紅木埕則改為朝陽村,松島公園澎湖神社一並改名為中山公園,其餘准備查。馬公鎮中心改分為六街,包括朝陽町改為光復街,東町及宮內町一部份改名為啟明街,西町改名為長安街,南町二區及南町一區一部份改名為復興街,北町改名為重慶街,宮內町一部份及南町一區一部份改名為中央街
-
四百多年前,澎湖先民於此建立娘媽宮供奉媽祖,當時的人們如何看待媽祖呢?2004年,在澎荷初會四百年的活動中,天后宮有一系列荷蘭時期在臺灣的文物展。其中有一幅圖描繪的是澎湖的娘媽宮(天后宮),圖中的娘媽宮有如外國的教堂,媽祖的神像也被畫的十分巨大,左右二旁站了千里眼、順風耳。廟內香煙繚繞,人們虔誠的匍匐於地膜拜媽祖。這張版畫原是O. Dapper《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Gedenkwaerdig Bedryf der Nederlandsche Oost-Indische Maetschappye, op de Kuste en het Keizerrijk van Taising of Sina)一書的插圖。
-
《初探福爾摩沙:荷蘭筆記》一書亦收錄此圖,有關媽祖的介紹十分有趣:「第三十九女神叫做娘媽(Nioma)或者某些人稱為媽祖(Matzou)。她生於Kotzo市,位於福建(Houkong),祂的父親是當地的總督(Vice-Roy)。娘媽決心保持處子之身,亦直到過世,為此前往澎湖(Island of Piscapors)居住。」四百年前,外國的想像者將福建湄洲的媽祖構思成為專屬於澎湖的媽祖。之所以如此,主因在於當時媽宮港是台澎之間最優良的港口,中外船舶輻輳往來,娘媽宮矗立港口前,對異文化的航海者而言當然是獨樹一幟。
-
媽祖在歐洲人的眼中是屬於澎湖的、是聖潔的,媽祖就是漢人的聖母瑪利亞。四百年來,慈祥的媽祖撫慰了千千萬萬忐忑不安的心。媽宮之地,先民開之,後人居之,何陋之有?
-
作者|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