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68年(1979)行政院農發會(今農委會)為了因應各沿海國家相繼宣佈200浬經濟海域,造成我國漁場縮小的影響,開始從日本引進新式的改良型定置落網漁業(臺灣光復四十週年澎湖專輯編輯委員會1985:562)。當時
鎖港里民陳石柱首先在
興仁里俗稱「
雙掛船仔頭」南邊海域試用,漁獲相當好;
民國73年(1984)3月陳壬玉等也在「
私寮」外海設置1組,同年9月吳再典等又在
興仁里「
雙頭掛垵」南側、
鐵線里「三間厝」東側海域設置1組;
民國74年(1985)陳武雄等也在
鎖港「籠崎」設置了1組,
民國84年(1995)翁見亨等又在
鎖港「堤仔尾」增設1組,
民國86年(1997)烏崁里也申請了3組。翌年
(1998)縣政府將
鎖港到
烏崁海域規劃為定置網漁業權區,共可容納8組定置網,63目前則只剩下
鎖港的5組還在繼續經營。
-
定置網的捕魚原理類似
石滬,設置的地點都選在面向東北的砂質海床,每年冬季時海中的藻類可以大量繁殖,浮游生物豐富的海域。通常都在每年的
中秋過後出海敷設漁網,以兩艘船為一組,每組4名船員,大約需要3到4天才能完成漁網定位。漁網設置完成後在每天清晨6點和下午2點半各開船出海(只要一艘船)一次,分別花1個小時的時間巡收漁獲。定置網的漁獲都是迴游性的魚類,冬季的漁獲比較多,價值也高,以白帶、紅魽、白腹仔、鮪魚等為主,夏季則以煙仔魚及其他雜魚為主。漁期從
中秋到翌年農曆7月,颱風來襲前就要收網(需要花4天的時間)上岸整理。
-
資訊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12輯|
2006年)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