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澳東城門井位於
文澳西文里92─5號旁,依據
民國68年澎湖現政府所立<
文澳東城門井簡介>:
-
此井之所以列入古蹟者,並非井本家有何特殊之處,而貴在其名。溯於明天啟年(西元
一六二四年),巡撫南居益總兵俞咨皐等擊退荷蘭人之後,築城於穩□,(即
文澳亦稱
暗澳)因世遠年湮,□址無存,故在各志,書中,對
隱澳城之曾□存在?各說紛紜,莫衷一是,認為曾有□城之存在者,均載有此井有隨城之築而增鑿井□口之事實,今此井位於
文澳西文里之東郊,自古相傳名為「東城門井」故此井之存在,自可證明附近曾有東城門,亦可以證明「
隱澳天啟城」確實存在。
-
澎湖縣政府製
-
中華
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
《皇明世法錄》<備紅夷議>:紅夷船高銃烈,我舟雖乘風潮之利恃強直進,終難阻遏。宜設城一座,內屯兵列銃,以與舟師犄角為勢。而陸兵露處,終非久計;宜於城中搭蓋營房,令其屯聚為便。遂於
穩澳山開築城基,其疊砌通用湖中巨石,高可丈有七、厚可丈有八、廣可丈三百有奇。《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九福建五>亦記載:……
天啟二年六月,有高文律者,乘戍兵單弱,以十餘船突據彭島,遂因山為城,環海為池,破浪長驅,肆毒於漳泉沿海一帶,要求互市,欲如粵東香山澳夷例。總兵俞咨皋者,用間移紅夷於北港,乃得復彭湖。議於
穩澳山開築城基,通用大石壘砌,高丈有七,厚丈有八。東西南共留三門,直北設銃臺一座,內蓋衙宇營房,鑿井一口,戍守於此,以控制娘宮。從該文可知
穩澳城有東西南三門、銃臺、營房,水井等設施。此水井極可能為東城門井,然清代澎湖志書卻無相關記載。至於
穩澳城,經曹永和考證,
穩澳築城約竣工於明
天啟六年(1626),周圍約數百步。
崇禎二年(1629)荷蘭人來澎湖時,此城在地圖上雖已標示荒廢,然上述設施應仍存在。
雍正五年改建澎湖通判駐劄
文澳,並將
康熙年間巡檢舊署略加式廓,左右翼以柵欄。
光緒年間,
文澳廳署的照牆與柵欄皆有修建記錄。從日本1897所出版的地圖,
文澳與
媽宮聚落的兩側都有類似城牆柵欄的雙線條,或即
文澳廳署的左右柵欄與新建的
媽宮城牆。
-
據東城門井周遭住戶表示,此井水質極佳,早期
文澳有豆腐業者取此井製作豆腐。然因附近工程施工原故而影響水質,此井現場仍有管線連通住家,仍保有澆灌功能。東城門井臨近設施尚有
祖師廟所設立的營頭─東營一座,兩者在方位上頗有一致性。
-
文字來源、作者|許玉河老師
-
據曹永和考證,明末驅逐荷蘭人後,曾重修
風櫃尾的荷蘭城堡,並在
穩澳築城,在
案山、
西安建銃城。其中
穩澳築城約竣工於明天起六年
(1626),周圍約數百步。由於負責築城的王夢熊貪汙及氣候關係,由長駐改為春冬汛守,
崇禎二年(1629)即已成為廢城。(曹永和,1989:133─150) 此天
啟明城的確實位置,今已無法確切考究,惟古時有城必有井是不爭的事實。
-
位於
聖真寶殿東北方的一口古井,明清至書從未提及,但迄今耆老們言之鑿鑿,皆曰「東城門井」,謂井附近原有一荷蘭人建立的紅毛城,此井即紅毛城東門旁的井(耆老們不知此乃明人建立)。天
啟明城之東城門郭果真在此耶?
民國六十八年縣府立碑於此,持肯定態度。昔日附近多曠地,重有
地瓜、
花生等,今民宅聚建,此井存於一民戶旁。
-
文字來源|台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知識建檔|2018-01-21。知識更新|2018-05-24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