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虎井漁業發展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虎井嶼沿岸海域都是砂礫底質,也有一些海崖崩落的玄武岩散佈其中,水深約6公尺,15公尺等深線距岸邊很近,居民自古就多靠漁業維生,傳統的漁業有11種之多,其中以鯛魚延繩釣和鰆魚拖網最為發達(澎湖廳1932:246)。大正6年(1917)虎井的人口有116戶、697人,其中從事漁業的有224人;全聚落共有56艘漁船(其中3艘經營什貨運輸),主要從事鰮魚船曳網(8組)、沙鰍船曳網(15組)、鯊魚及鯛魚延繩釣(共23艘)、地曳網漁業(10組),也有不少人從事一支釣或投網漁業。年漁獲總值約6,605圓。
-
大正12年(1923)之後虎井開始有人使用小型的發電機漁船來從事鯛魚延繩釣漁業。46包括大正13年(1924)陳拿買的寅丸(29石),及大正14年(1925)分別由黃玄和陳傳買的大發丸(71石)和大興丸(72石),都是日本型的漁船;47引進發動機漁船之後漁業收入也大為改善。昭和5年(1930)虎井嶼的居民有123戶、801人,其中從事漁撈的有590人,還有24個水產製造業者。主要的漁業有鯛魚延繩釣26組、鰮魚船曳網16組、地曳網、鰆魚建網(浮刺網)及鰆魚流刺網各10組、鯊魚延繩釣6組、沙鰍船曳網2組、鰮魚焚寄網1組,年漁獲總值約有22,618圓,農業狀況則沒有太大的變化(澎湖廳1932:242-245)。
-
戰後虎井的沿近海漁業在政府輔導下更日益興盛,不但漁船全部改用機器動力,噸位也日漸增大,主要漁業有焚寄網延繩釣、曳繩釣和流刺網等。由於漁具的改良,漁獲量也逐年增加,尤其是民國53年(1964)到62年(1973)這10年之間的漁業收入更是可觀,因而島上的人口一直都維持在2,000人上下。民國70年(1981)左右虎井的漁業才因為海洋環境的惡化而逐漸萎縮,民國80年(1991)以後更趨沒落,目前漁港中的漁船只有20多艘,而且都是從事沿海漁業的小船。
-
資訊引用|馬公市村里叢書(第16輯)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