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美南滬崎頭夏氏古宅

影像分類:古厝  七美南滬崎頭夏氏古宅|七美鄉南港村南滬崎頭〇號旁|拍攝日期:2021-07-16(星期五)

大嶼社夏姓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同義詞彙|七美夏姓
-
夏姓開大嶼始祖為夏响、夏巡、夏宿三兄弟,分居中和村(山頂、埔內)和南港村南滬岐頭魚月崎頭尖山腳、西南),叧東湖村頂隙2戶、平和村下茄埕4皆係山頂夏之支系。
-
大嶼夏家族譜.大嶼之畧歷》載:「先祖名响,兄弟共三人,一名呼,一名叔,叔無嗣,終于大嶼,呼有裔孫緜落瓜瓞,現與許、顏為鄰之姓夏者,則其子孫也。」《夏家族譜》載:「夏响生於乾隆5年,卒於道光2年1740-1822);夏巡生於乾隆6年,卒於乾隆51年1741-1786);夏宿生於乾隆14年,卒於乾隆42年1749-1777)。」按夏氏兄弟三人約在乾隆中期自八罩大嶼。今中和、南港兩村夏氏應係夏响和夏巡裔孫。
-
昭和年12年(1939)夏傳八罩島夏家族譜.近世史》載:「據云先世卜居金門,島有大金門、小金門之分,吾祖居於何島,未聞其詳。時聞東方有島名曰台灣,土產豐富,人口甚稀,為理想之處,係桃源之所,故挈妻子載旅裝,揚帆而駛,欲渡台灣。路經澎湖海峽,偶見諸島乏有人居,捕魚又好,故上陸築草廬,勤稼穡,如是數載經過頗良,既無他厄,且得平康,於是定居卜居於其地焉。傳約此地則今之澎湖島林投者是焉。在林投居過幾載,無有起事,然由對岸漸有人來,生活受迫,錦鱗又稀,知其非久居之地,故東尋西覓,欲得棲身之所,無如豐穰之地悉受人奪,欲歸故里多有不便。幸發現南方猶有小島名曰八罩,昔無人居,今人又寡,吾祖乃決定移徙。於是初半耕農,半捕魚,事皆如意,後又起諸端,種種關係上,吾祖不能久留,故復攜家眷向南而來,登此八罩島(按應為大嶼)而居焉。」
-
按此一記載,言八罩島夏氏原籍金門,初徙澎湖大山嶼林投社,後再徙八罩,後遷八罩島,惟其記載並無具體事實可佐證,故其正確性待考。按金門明末清領時期並無夏姓居民,原籍金門之説待考;欲渡台灣落腳林投之說更屬荒謬,移民之前必定先有居所或投靠至親,豈有臨時上路築草廬之理,澎湖東北季風甚烈,何曾見過先人以草廬為居?據林投夏氏居民口傳始遷祖原居大嶼,後再徙林投,此説應較可靠。
-
明治39年(1906)網垵澳網垵鄉戶口調查簿》載:「網垵鄉夏氏共三戶,包括191番戶戶長夏老生於咸豐7年(1857);381番地戶長夏的生於光緒2年(1876);1297番地戶長夏評生於光緒4年(1878);夏老父夏餖約生於道光10年(1830),夏的父夏賢約生於道光29年(1849),夏評父夏志約生於咸豐元年(1851)。」由以上戶口調查簿所載,知曉道光咸豐年間,夏氏在網垵社已分數房,繁衍成族。又網垵社姚姓開基祖牌內文載:「始祖妣姚門夏氏,名寧,84歲,卒於乾隆56年(1791)。」按由夏寧卒年推斷夏寧當生於康熙47年(1708),足證康熙晚期夏氏已徙入網垵(當時婚娶皆以同村異姓女子為對象)。
-
昭和時期夏氏在網垵有三合院古厝2間,一在前寮,今西安村122號;一在後寮,今西安村6號。目前仍居於前寮的夏氏裔孫,商船退休船員夏進香口述,幼時,家中常有八罩島(應為大嶼)夏氏宗親,前來認祖尋根。故網垵、大嶼夏氏開澎始祖應係在康熙年間已徙大嶼或網垵(按若先徙大嶼,則施琅平澎後夏姓即被迫遷網垵);直到乾隆中期裔孫夏响、夏巡、夏宿再遷大嶼
-
日本時代七美教會的催生者夏傳夏宰堂兄弟即係大嶼夏氏裔孫。大正12年(1923)夏傳經由台灣來的宣教師滿雄才牧師洗禮接納,成為大嶼教會第一代正式信徒;夏宰則在大正9年(1920)創建教堂,乃「福音堂」的促成者。曽任職高雄市鹽埕教會主任牧師、台南神學院教會歷史兼任講師出身七美的夏文學係夏禹之侄孫,而夏禹又是夏宰的侄子。
-
作者|蔡光庭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