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紅羅紅磚廠

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同義詞彙|紅羅磚窯廠
-
澎湖的磚窯業最早是由日本人在馬公開設的,但澎湖居民經營的磚窯業則大多分佈在湖西鄉民國60年(1971)後,新式房舍需求量大增,澎湖人多改用紅磚取代舊式建材,磚窯業因此順應時代趨勢而蓬勃發展。當時本鄉有四座磚窯廠,一座為登窯(亦稱為目字窯或階梯窯),位於紅羅村;一座為隧道窯,位於林投村;另兩座為八卦窯,分別位於湖西村尖山村。但也因環境變遷而逐漸沒落,除紅羅村的澎湖磚廠仍保留全貌外,其餘皆殘破不堪或已拆除。遊客若想進入參觀時,請先獲得管理員同意。
-
文字引用|湖西鄉
-
二、磚窯業的興衰
-
日治早期,本縣建築所需的紅磚都從台灣本島輸入,直到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才有日本人三浦光次(曾任澎湖陸軍重砲兵大隊大隊長退役,1924年繼任馬公街街長)在現在的光明里東郊的「水蛙窟」(今光復路與文光路之間)經營一座磚窯,但是只生產幾年就關閉了。1962年8月,成功村的旅高鄉親李永陽返鄉投資,在紅羅村55之1號現址首創「澎湖磚廠」,燒製紅磚供應全縣各地的需求,1978年前後,又有「湖南窯業」、「建澎窯業」相繼在湖西村尖山村成立(表3-3)。澎湖的磚窯業都集中在湖西地區,除了因為較易取得大片的土地之外,最主要的考量是交通便捷、運輸方便。馬公地區住宅稠密,不適合設窯燒磚,白沙又太過偏遠,西嶼直一到1971年有跨海T橋通便,而湖西馬公本島腹地,地廣人稀,公路運輸四通八達,自然就成了磚窯業者的最愛。1970~80年代,縣內各地紛紛起新厝,紅磚的需求量大增,是澎湖磚窯業的黃金時期。
-
到了1980年代,市場需求逐漸緩和下來,後來海運更趨發達,台灣紅磚挾著價格優勢銷來澎湖,很快就蓆捲了本地的營造市場,再加上空氣污染防治法緊緊掐著業者的脖子,磚窯業者深感經營困難,於是陸續關門大吉。
-
三、澎湖磚廠簡史
-
澎湖磚廠的業主表示,磚廠建立於1962年,業者李永陽原來玄高雄開當鋪,並且經營高雄區合會(高雄區中小企業的前算)是高雄地區金融界的聞人,他看準澎湖起新厝的商機,決定返鄉設窯燒礴。他從台灣請了幾個師傅來指導技術,自己跟兒子李正宏一起學習,剛開始可能因為澎湖的土質跟台灣的差異太大,始終燒不成磚,成品常常龜裂粉碎,損失不貲。李永陽咬牙摸索了將近一年,才漸入佳境,隨著技術日益成熟,品質也慢慢穩定下來,不過當時建屋多用空心磚,紅磚市場還沒有打開,常常是燒了一窯磚要一整年才賣得完。1975年,李正宏繼承父業,接掌澎湖磚廠,接下來的十幾年,正逢建築業蓬勃發展,磚廠生意才蒸蒸日上。李正宏說,澎湖的建屋以南北向居多'基於風水上的信仰,會有一年搶建,一年休建,反覆循環的特殊現象。搶建的那一年,紅磚常會供不應求:隔年休建,李正宏就燒磚備料,整修磚窯,為明年的生意預做準備。大概在1986年以後,空氣污染的防治標準日趨嚴格,磚窯業屬於高度污染行業,動輒得咎,往往一張空汙罰單就要十幾萬元。縣內四家磚窯業者為了順應時勢,紛紛加裝空氣過濾設備,其中又以澎湖磚廠最積極,斥資百萬元從高雄購進了一台濾袋式集塵器,不過,集塵器只運轉了五、六年,就因為海風鹽蝕而損壞。此後台澎間貨輪的運費大幅下降,台灣的紅磚以低價傾銷來澎湖,短短幾年間,就取代了本地紅磚的地位。李正宏見事不可為,才決定慢慢停燒,逐漸退出這個市場,於1994年搬到馬公,代理銷售馬自達汽車迄今。
-
四、燒磚的過程
-
(一)製土:取土的的過程非常重要,土質就決定能不能燒成。李正宏說,首先要徹底刮除地表表層的壤土,再往下挖深一點取土,這些土一定要非常純淨,沒有一點砂石雜質。如果砂石沒有篩除乾淨,就會在磚塊中造成縫隙,在燒磚的熱脹冷縮過程中,磚塊會碎掉。
-
(二)成形:取土以後,要加水攪拌均勻,用機器壓製成一塊一塊的磚胚,然後放在棚子下面吹風陰乾,等乾燥兩三天後才能放進窯室燒。
-
(三)燒磚:一個窯室大約裝滿三萬塊磚胚,要兩、三天才能排好。排磚胚要有技巧,在有限的空間做最有效率的運用,既要留出三條火路,讓每一塊磚胚都能燒得面面俱到,又不能讓磚胚倒塌,這完全要靠經驗。裝滿磚胚以後,再搬磚塊來封閉窯門,每個窯室按照三條火路的順序,總共要燒滿廿四小時。燒磚的時候,要打開兩邊窯門下方的投柴口,丟煤炭進去燃燒,最下方的通風口也打開,用鼓風機送風助燃°從第一個窯室依序燒到最後一個窯室,燃燒的時間跟溫度很重要,過與不及都不行,全憑師傅的經驗來判斷
-
(四)冷卻:紅磚燒成以後,靜待冷卻七至十天,然後開窯出磚。從製土到出窯,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需要的人力也相當龐大,磚窯業是一種耗時費力的工業,連工人都不好請,所以李正宏家經常是全家出動,一起動手做。
-
五、磚窯的建築元素
-
澎湖磚廠的磚窯形式屬於「登窯」,在台灣稱為「目仔窯」,因為從高空俯瞰磚窯的形狀,就像「目」字形一樣。磚廠內共有三條登窯,每一條窯都各自有燃燒室、窯室及煙囪,在改用濾袋式集塵器之後,這根高約33公尺,堪稱紅羅地標的RC煙囪就變成只是聊備一格了。三條登窯中,北邊的那個窯有十三間窯室,南邊的兩窯各有十七間窯室,規模相當大。登窯最前面(地勢較高的一端)的燃燒室,是生火燒的地方,中間都是窯室,最後是排煙排水蒸氣的煙囪。每一間窯室的寬度約有十尺,高有七、八尺,前後各有一個窯門,可以同時作業。窯門的左右下方各有一個投柴口,燒磚時就從這裡丟煤炭進去燃燒:底下還有兩道縱列的通風孔道裡,供運轉鼓風機送風進窯室去助燃,煤炭燒完的灰燼也會掉落到通風孔道,以便集中清理。窯門上方有一個透氣口,來排放磚胚燒出來的水蒸氣,以免水蒸氣積在窯室中損壞到紅磚。磚窯旁邊就是取土場及工作棚,以便就近取土後,在棚子下製胚、陰乾,連住家也在磚廠裡。
-
文字引用|澎湖傳統產業建築
知識建檔|2024-11-15。知識更新|2024-11-1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