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明世法錄》記載:「從
西嶼入,二十里之茶盤,又十里之進嶼,即娘宮嶼也。」此地的茶盤應為
桶盤,進嶼又名娘宮嶼,也是我們稱之為
大山嶼的
澎湖本島。也因有娘娘宮位於此處,進而以
媽宮為名。
-
媽宮的地名一直延續到
日治時期,直至
大正9年(1920),地方行政制度更動,
媽宮更名為「
馬公」。日人以
馬公代稱
媽宮,並非始於
1920年。早在
1895年前後,不論是日軍的戰鬥<
明治28年3月23日24日澎湖島に於ける混成枝隊戦闘詳報>,當時的浮世繪都出現
馬公二字。
1895年4月東京地理學會出版之《臺灣諸島全圖》也是
媽宮與
馬公並列。
馬公二字的源頭,似乎直指日人怠無疑義。
-
光緒11年(1885)陽曆3月,
法軍攻陷澎湖。占領
媽宮的期間,法軍先後擄獲平安輪與威佛利輪,其中有22名的澎湖籍俘虜。同年6月在〈北洋大臣李鴻章咨報中法互釋俘虜及寬免牽涉紳民等事已咨各疆吏照議核辦並派員赴澎點收交還人員〉文件中提及:「吳淞、寧波兵船,有前獲華人四十餘名,內二十二名係在「威佛利」輪船截獲者,准即釋放;在
鎮海登岸,交該口地方官收回。另有拿獲臺灣及澎湖人二十二名,送回
馬公安置;俟派員到澎湖後,與「平安」輪船弁兵一併交還。」又「
馬公地方,現有前獲中國兵士四百餘名;俟中國委員到澎湖時,即交收回。另有前送至西貢者二百五十名,業經電致南圻總督迅速送回澎湖,不日即能全到。再,基隆前獲中國兵丁約計一百人,俟法兵撤後,立即釋放」。
-
上述文件,雖是翻譯法國巴公使之作或是繪畫與地理研究,然而清末涉外事件以
馬公代稱
媽宮,已有例可循。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